联域共生-南京六合全域自然疗愈规划设计
Symbiosis - Nanjing Luhe District Regional Natural Healing Planning Design

主创设计:陈奕竹

设计成员:沈雨馨 李恩希 李浩楠 张菁璐

指导老师:王夕倩

作品编号:ILIA-S-20241291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矿坑修复

0
热度:4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联域共生-南京六合全域自然疗愈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王夕倩

主创姓名:陈奕竹

成员姓名:沈雨馨 李恩希 李浩楠 张菁璐

设计时间:2024-08-09

项目地点:南京市六合区

项目规模:小型项目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矿坑修复

总平面图、设计分区、交通流线及生态廊道

通过对项目场地进行分析进行了设计分区,就原有的交通流线进行规划与升级, 并在其中规划出了一条详细且完善的旅游路线, 以便后续的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生态廊道能够提供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土壤改良等生态服务功能,帮助修复矿区受损的生态系统, 本项目打破了山体的屏障, 使整个矿山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更佳的栖息地环境。

设计说明

后疫情时代,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经营管理、投资效率、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随着采矿建设导致植被破坏和绿地减少,采矿作业产生的尾矿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随着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城乡兴起动物园经济风潮,大量动物园被迅速开发建设,但其在经济驱动下的开发趋向于优化利润,其社会效益,例如生态价值、物种保护意义和康养价值却被忽视和回避。

本项目在原有的矿坑修复理念下扩展对生态和宜居概念的关注,提出通过对生物通道与栖息策略,野生动植物生境策略的分析研究,促使工业文明与农耕生活相得益彰,冶山矿坑与野生动物有机融合,打造一个野生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处的新型生产景观,形成新的IP共筑全域旅游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从而推动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模式,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项目场地存在经济效益低、政策不合理、空气污染、过度开采、生态破坏、交通设施落后、水污染等社会与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低: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经营管理、投资效率、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
政策不合理:政策设计不合理,无法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导致政策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空气污染: 采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烟雾,包括矿石粉尘、燃煤废气、二氧化硫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过度开采:矿山过度开采的危害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降、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对环境的化学污染。
生态破坏: 采矿建设导致植被破坏和绿地减少,采矿作业产生的尾矿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交通设施落后:矿坑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出行不便,许多潜在游客可能会选择其他更方便的目的地
水污染:矿坑排水、矿石和尾矿堆沥滤液、渗水、尾矿水、选矿废水、工业生活废水等都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本项目制定出一系列方案以提升将三个问题问题分别从三个阶段解决,首先需要对农田经济进行提升,让人民上心,其次需要对生态矿坑进行修复,让环境恢复,最后建设动物园IP,让经济复苏。

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通过GIS分析,结合生态修复和经济碳汇理论,将三个问题分为三期,分别是生态调和建设期、重要阶段建设期以及IP协调建设期。并以三年为周期建设全域性农矿林业野外自然疗愈基地。

局部节点分析效果图

该规划分为三个重要部分,分别为农田经济、生态矿坑、动物园互动。通过重新规划该域路网已达到“三横一纵”的生态绿廊串联上述设计节点,以达到生生相环、联域共生的疗愈理念。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深入社会、行业展开实地调研,形成可靠的一手材料,并通过推测和实例参考,强调实地调查和实践检验。并且本项目在科学技术、社会服务形式、商业模管理运营、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并且创新成果对于赋能传统产业、解决社会问题,助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设计亮点

1、本项目结合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与成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社会贡献度。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项目间接带动就业的能力和规模。未来在持续吸纳、带动就业的能力等。

2、项目在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设计完整、合理、可行。目标定位、市场分析清晰、有前瞻性。盈利能力推导过程合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景乐观。

3、团队成员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具备一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价值观念与项目需求相匹配。团队组织架构与分工情况。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