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绘”——儿童街道游乐体系构建
"Children's drawing" --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street play system

主创设计:叶阳

设计成员:梅琼元 姚宇轩 谢国莹

指导老师:邱斌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3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11
热度:10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童绘”——儿童街道游乐体系构建

院校名称: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UWA-风景园林学

指导老师:邱斌

主创姓名:叶阳

成员姓名:梅琼元 姚宇轩 谢国莹

设计时间:2024-08-03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

项目规模:2648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街道原始鸟瞰图

通过对场地的现状调查来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

设计说明

该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社区周边学校林立,主要人群为儿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及城市建设目标,打造儿童友好的15分钟近邻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儿童友好街道设计技术体系,并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城市和街道多余空间的利用,使儿童和行人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最终我们将实现城市的去中心化,同时能够大大的缓解人车矛盾。
本设计围绕儿童友好视角下以儿童游戏街道为主题与儿童友好相结合,营造通行友好、空间友好、文化友好的儿童街道。并通过分时、共享等街道规划体系的构建保障了儿童和其他行人的安全,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通过整合相邻空间,扩展街道的体验功能,使其富有活力和互动性。激活街道游戏与学习,将游戏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将游戏元素与学习结合,赋予街道新活力。儿童友好街道的设计不仅关注儿童的安全和舒适,还注重其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多方参与和技术支持,营造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场地分析

通过政策、场地、儿童以及活动时间的分析,来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从而打造空间友好、通行友好以及文化友好的儿童街道

方案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及城市建设目标,打造儿童友好的15分钟近邻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儿童友好街道设计技术体系,并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城市和街道多余空间的利用,使儿童和行人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最终我们将实现城市的去中心化,同时能够大大的缓解人车矛盾。

整改后鸟瞰图

通过整合相邻空间,扩展街道的体验功能,使其富有活力和互动性。激活街道游戏与学习,将游戏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将游戏元素与学习结合,赋予街道新活力。

设计感悟

‌该作品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儿童友好街道设计技术体系,‌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去中心化,‌缓解人车矛盾‌。‌整合邻里空间的同时,‌扩展了街道体验功能,‌使其富有活力和互动性,‌激活街道游戏与学习功能,‌赋予街道活力‌。‌并且,注重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更全面地考虑和解决儿童在街道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设计亮点

本设计是围绕儿童友好视角下儿童游戏街道为主题与儿童友好相结合,营造通行友好、空间友好、文化友好的儿童街道。
安全性是儿童友好街道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通过分时共享等街道规划保障了儿童和其他人的安全,同时设置了足够的步行、骑行和乘坐公交的空间和设施。
街道设计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使儿童感到舒适和放松。这包括增加绿化带、设置休息区、提供足够的照明和遮阳设施等。
整合相邻空间,扩展街道的体验功能,使其富有活力和互动性。这包括整合邻近空间、增加儿童和行人的活动空间等。同时,通过激活街道游戏与学习等功能,将游戏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将游戏元素与学习结合,赋予街道活力。
学校、家长、社区居民、道路管理机构、儿童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对于儿童友好的街道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多方合作,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和解决儿童在街道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儿童友好街道的设计不仅关注儿童的安全和舒适,还注重其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多方参与和技术支持,营造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专家评语

设计巧妙融合儿童友好理念,构建15分钟近邻圈,有效提升社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亮点在于灵活利用多余空间,增强街道互动性与趣味性,促进儿童学习与游戏结合。然而,实际推广中需关注成本控制与长期维护,确保设计理念的持续落地,同时进一步优化人车分流措施,以实现更全面的安全与便利。整体而言,是一项富有创意且具潜力的儿童友好街道设计尝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