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巴山茶趣,返璞归“田”——基于“折叠乡村”理念下的巴山村文旅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代璐
主创姓名:童秀榕 胡欢 施润楠
成员姓名:杨子澜 阿依扎旦·苏拉依曼
设计时间:2024-08-30
项目地点: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
项目规模:374.91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旅景观
▲总平面图▲区位分析图▲气候分析图▲文化分析图▲人群分析图▲产业分析图▲问题分析图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简版:
“折叠”思维是在设计时一个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将平面通过折叠形成三维空间,在其基础上变形重构,提供视觉的和谐美。
该项目从“折叠”角度切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借助“折叠”概念设计更融入乡村氛围的公共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巴山村的室内和景观方案营造以及空间设计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保留巴山村龙池寺及周边建筑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立足巴山村特色茶产业设计茶文化体验馆,将地域独特性文化与经济支柱的良好结合,既凝聚村落人心,又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设计说明详细:
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作为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宝贵载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建设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更侧重于挖掘乡村特色,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在此背景下,乡村建设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创新设计的融合,力求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折叠乡村”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空间设计策略被我们引入到设计策略之中。通过折叠手法,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创造出既符合乡土环境又充满时代感的乡村设施。在“折叠乡村”的方向指导下,我们从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居民生活等多方向多角度入手,并与项目场地现存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态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演出“文化折叠” “空间折叠”“生态折叠”等多个设计改进方向。旨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本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巴山村,风景秀美的明月山东麓地带。巴山村人口流失严重,经济以茶庄果园和淡水养殖为主。但目前种养模式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效益较低。根据实地考察,我们决定针对乡土建筑风貌和农业产业特色,进行整体改造与升级。以“折叠乡村”为中心思路,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为巴山村的乡村振兴建设全新活力。
设计感悟
项目以折纸作为设计灵感来源,构思新颖,将抽象的折纸理念具象到空间设计种,提出一系列的设计构思;项目设计体系完善,以“折叠乡村”为设计理念,从而引出“文化折叠”“产业折叠”及“人居折叠”,提出“乡村会客厅”“田间花房”“乡野花境”等设计构思;项目兼顾生态理念,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
设计亮点
项目以折纸为灵感来源,联想到“乡村折叠”这一设计理念。通过纸张的折叠演替出空间的变化,提出文化折叠、产业折叠和人居折叠。由折纸的动植物引出人与自然的共生;由折纸后形成的规整折痕引出农田的规整;由纸张折叠起伏形态引出民居屋顶的起伏。
项目通过打造文旅游线,将农家乐、茶山、果蔬基地、外院内田、鱼塘、村史馆、民居等多个场景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串联一、二、三产业的旅游线路。设计引入稻鱼共生技术及茶—猪—沼循环养殖模式,推动乡村农业生态化;引入“乡村任意门”田间监测平台,将城市与乡村联系在一起,通过“乡村任意门”,城市居民可实时查看作物生长及采收情况并进行产品购买,以数据平台引入的形式,推动乡村农产品外销。
对于设计场地原有的老旧民居及“龙池寺”、“下院子”、“复兴寺石刻造像”等,进行修缮保护,将已完全损毁的场地改造为文化科普场地,建设村史馆等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巴山村乡村文化焕新。利用乡村建筑灰空间打造公共交流活动空间“乡村会客厅”,为村民休憩交流提供公共场所。
设计提出“乡村田间花房”“外院内田”“乡野花境”等田野设计构思。在田野道路的两边洒下乡土花种,形成观赏效果。在田间入口以廊架形式安置“田间花房”,供农忙的人们摆放农具和休憩,蔬菜和花卉的藤蔓缠绕,形成观赏效果。通过构思,田野如一幅幅展开的画卷在人们面前展开。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