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旧事——基于文化遗产的景观活化设计
New Road and Old Events——Landscape Revitalization Design Based on Cultural Heritage

主创设计:沈铭阳  杨帅 赵羽翔

设计成员:李泓霖 王丹阳

指导老师:潘奕 李元

作品编号:ILIA-S-20241272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0
热度:48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新路旧事——基于文化遗产的景观活化设计

院校名称:长春人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潘奕 李元

主创姓名:沈铭阳  杨帅 赵羽翔

成员姓名:李泓霖 王丹阳

设计时间:2023-12-30

项目地点:吉林省通化市东来乡鹿圈子村

项目规模:120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场地现状与文脉背景

我尝试讨论在面对乡村问题时需要思考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口流失、文脉迷失的根本原因就是收入低下,物质生活匮乏的问题。其二是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秋收大量桔梗处理困难,场地植物生态为农耕业态所退让,野生动物也踪迹少见。

设计说明

鹿圈子民俗村坐落于吉林省通化市东来乡,位于通化市、白山市和长白山西麓的三角区中,具有明显长白山地势地貌特征,四面环山,泉水常年流淌。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经还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地,魏拯民、杨靖宇等抗日名族英雄都在这一带活动过。如今随着农业经济的集体化以及地方经济差异等原因,鹿圈子民俗村的人口大量流失,村庄的大量民俗、抗战文物缺乏保护,场地活力急剧减弱。本设计是以鹿圈子民俗村原有现状基础之上进行的规划设计与景观微更新设计。设计旨在将居民收入、旅客研学、古建保护、现代化设施改造、自然生态优化进行有机协调。通过利用当地秸秆作为制作家具和建筑的制作材料、打造生态廊桥、抗战历史文化街、天文观星民宿等场景,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

▲平面图纸分析与场景设计

乡村作为最小的集体社会,历史悠长,有深厚的本地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村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村子延续不息的依靠。因此在当今村落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立足点一定是乡村独特的在地文化。将场地文化结合入产业研学当中,延伸出有特色的其他业态。

▲设计鸟瞰与其他设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今社会,生态保护是一大重点,农耕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应当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乡村的自然景色能够为乡土艺术家与艺术研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场地矛盾与解决策略

基于场地的现状条件,我们提出了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基础的多业态发展方案,以企图开拓当地的额外收入。同时以生态修复与环保利用为主旨,提高自然风光以及秸秆材料再利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设计感悟

基于场地的现状条件,我们提出了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基础的多业态发展方案,以企图开拓当地的额外收入。同时以生态修复与环保利用为主旨,提高自然风光以及秸秆材料再利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设计亮点

作品应用场景

1.乡村在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乡村作为最小的集体社会,历史悠长,有深厚的本地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村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村子延续不息的依靠。因此在当今村落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立足点一定是乡村独特的在地文化。将场地文化结合入产业研学当中,延伸出有特色的其他业态。
2.乡村山水的生态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今社会,生态保护是一大重点,农耕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应当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乡村的自然景色能够为乡土艺术家与艺术研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秸秆的回收利用
利用我组在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上的研究项目,提出低成本利用秸秆材料的构思。在我国农村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秸秆收集和加工模式。这一模式旨在紧密连接秸秆的收集、加工和销售环节,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设计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1.乡村建筑保护与村民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的平衡
村民提高收入的需求、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要满足,古建外部进行保留,但是内部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要进行现代化要完善,包括供电供暖及功能性软装的完善。
2.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乡村振兴相当重要的问题
乡村振兴,振兴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依靠照搬成功案例只会导致乡村之间的特色差异消弥,只有充分的驻场考察,把场地的在地文化进一步延伸,找到每个乡村的文化核心,才能让乡村振兴做到利民实处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