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试验场——基于“产学研居一体化”理念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15 20:47

浏览量

3127
作品编号:ILIA-S-202210913
主创姓名:韩叙
设计成员: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超级农业试验场——基于“产学研居一体化”理念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与南李路交口
项目规模:20.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总平面图

设计生成:根据联系理论,充分衔接周围功能,加强不同人群的空间联系,根据不同人群的空间路径,形成设计方案的结构。 总平面图与总体设计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科研试验空间、屋顶农场空间、教育休闲空间。 能源循环与洪水分析: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以及能够雨水渗透、存储与利用解决洪涝问题。

设计说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面积锐减,粮食安全成为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设计尝试探索一条“城市+农业”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等农业科研机构,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研效率、科普教育价值、社会活动价值为目标,构建集农业生产、实验、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教园区。 1.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与科研模式,打造立体、气候条件可控的种植环境; 2.打破实验与试验田的空间隔阂,设计实验+试验+教育一体化的多功能复合温室; 3.为解决城市洪涝问题,设计“海绵园区”;避免农业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最大化采用清洁能源与能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 4.强调“实践+教学”融合,在试验田中设置实践教学空间,设计开放可观察的加工流水线,以及种子图书馆,让知识从书本走到现实生活中; 5.为周围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包括可视共享农场、绿色餐厅等空间,策划季节性休闲活动,让科教园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实现提升生产和科研效率的同时,为教育和居民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让农业能够在城市中健康发展。

前期分析

设计背景与区位分析:粮食安全逐渐保障国家与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耕地面积锐减。如何实现城市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障农业高效发展是城市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武汉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农业科技发展基础较好,场地紧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具有农业科学发展的先天优势。 场地条件:场地地形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 关键问题识别:主要包括四个问题,第一,农业大学学生缺乏实践基地,并且场地阻碍了前往农科院的路径;第二,农业大学学生缺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第三,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的实验室与试验田距离较远,对试验带来不便;第四,周围居民缺少休闲活动空间。 作物与气候环境分析。

设计策略

针对场地现状,提出四大目标:现代农业试验场、区域农产品供给中心、农业实践教育基地、农业体验公园,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策略,包括立体化种植、多功能复合、可调控种植环境、实践与教学结合的空间设计、居民共享农场等方面。

设计分析

温室设计:环境条件可调控的“科研+试验+教育”一体化温室空间设计。 屋顶农场设计分析:具体进行种植设计分析、立面种植分析、屋顶农场水循环分析等内容。以及保留的一部分场地原有作物,具体分析了保留分布的设计方法。 户外教育休闲空间设计:包括农业生产流水线设计、田野教学空间设计、可移动共享农场、绿色餐厅设计等。 效果图:针对春夏秋三季的气候特点,策划了丰富了农业体验活动。

设计感悟

1、以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粮食安全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2、“产学研居”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让“产业园区”变身科研工作者和居民的“乐园”。 3、屋顶、立面、立体种植等多样种植形式扩展了传统种植形式,让多样化的空间设计赋能农业发展。

设计亮点

1、基于科研工作者存在实验室与试验田较远的难题,创新性地将科研、试验、教育功能融入一个空间单元,提高科研效率。 2、设计了多种类型的种植空间,包括屋顶种植设计、三类立面种植空间以及平地上保留原有种植空间,迎合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需求;其中考虑到北向作物无阳光的情况,设计了可活动的镜面立面,通过反射使得作物获取阳光。 3、针对农业教育和共享农场设计,充分考虑到种植的可移动性,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让居民可以方便的将自己的作物带回家去使用。 4、注重农业产业链条的构建,在场地内设置了农产品种植、运输、加工以及餐厅等覆盖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高效的农业运作体系。并将这个过程予以公开,对学生们进行农业相关的科普教育。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

天创览江府

23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