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11 18:20浏览量
1875香蜜湖公园天桥跨越红荔西路,道路北侧是香蜜湖公园,南侧为深业中城以及东海花园等高档小区。现状红荔西路香蜜湖公园路段两端路设置有平面过街,相距约450m。天桥选址主要考虑连通深业综合体和香蜜公园,使得人流在公园休闲与商业综合体之间无缝转换。
依托香蜜湖公园优越的自然条件,ATD的设计将绿化引入天桥,营造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概念。项目更注重行人的体验,弱化雨棚在天桥设计中的比重,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提升天桥本身的品质感。天桥在人行上增加行人与绿色植物的互动,在车行上减少夸张造型对司机的吸引,并尽量通透。
玻璃顶与金属原色的雨棚表现了天桥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透过雨棚看到邻近的办公大楼的玻璃幕墙,感受深圳现代的都市景观,可以融入其中又有自然呼吸感。
天桥极具通透感,透视了整座城市的景观和自然光线的变化,或折射或反射了这个城市在不同时段的光影。天桥也成了线性的取景框架,呈现清晨、日落、傍晚风景的美妙。通透天桥玻璃顶上的天空,周边公园的树木和小鸟,构建一幅总是不断变化的“风景画”,极富惬意生活感。
大都会高密度城市架构,促使加大空间利用率与垂直变化来顺应未来的城市发展。天桥除了连通上下,还能在二层联系周边的建筑。香蜜公园天桥在二层可直接联系公园二层两廊与综合体裙房二层入口,但是两个接口不在一直线上。设计一开始采用「折」线的形式,但视角稍显怪异,司机观看前方时难免觉得别扭。因而改为「S」线巧妙联系两个接口。这样富于变化的形体,削弱了个性的凌厉线条,又使设计融于城市且富有辨识度,创造一种类似“无限”的视觉感受。
从人本主义关怀的角度出发,天桥连结住宅综合体与公园,将丰富的城市生活引入立体化的垂直空间,形成空中的地标。方便社区内的市民活动,老人小孩可以放心地穿行至各处。观光电梯也为重型搬运、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便利,给予短暂的停留放松,欣赏城市的不同角度。
天桥玻璃雨棚下的T形格栅,与结构骨架等宽,形成沿「S」线展开的「鱼骨」,呈现一种极致的序列感之美。玻璃雨棚底下的格栅也可以很好的遮阳,而隐约似百叶窗的样貌,过滤后的光并不刺眼,空间的光影层次跳跃,置入了慵懒的生活细节。
天桥的绿化设计似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悬浮花园”,让绿植往外渗透,景观变宽。加上通透的空间与曼妙的弧线动态,构筑一道城市风景线及一个非常规的观览空间。
较过往传统设置于扶手外侧的绿化不同的是,ATD将绿植区域嵌入天桥其中,制造可以触摸到的自然,并引入狼尾草等深圳原始植被,携本地特色乡野植物重返人们的视野,野趣妙生,也使自然与城市产生联动。
拾阶而上,移步异景,一端尽头为露台,在美丽老枇杷树的掩映下是通往公园的隐秘小径,渐渐铺入公园内景。这些植物花朵与周边环境联系一起,内部与外部、景观与建筑的边界被模糊化,自然地的存在。
天桥遮阳防雨是基础元素,而植物又需要水分供给,彼此间产生了矛盾。对此ATD将顶部雨棚收窄,这样既能遮阳防雨,桥上植物也能吸收到阳光和雨水。有了天然灌溉,设计与绿植也建立了有机而可持续的关系。雨后泥土散发的气息,更有游走花园般的浸入式体验。
结构柱为设计感强烈的V形立柱,延续了主桥及引桥结构立柱的V形设计,更符合家族式设计理念。将一排斜向支柱放中间, V形支柱形成连续性的结构犹如花边的优美,形成一个具体的记忆点。且特意用了原色金属板,不锈钢反光特质显得更加通透。
从城市不同的文化属性出发,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土壤。九十年代的深圳盖了很多强调实用主义的建筑架构,加上福田的金融场所气质,塑造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线条凌厉,连结的是行事利落讲效率的文脉特点。天桥底部仰视是渐变的穿孔板,具有一种张力,所传达的是深圳这座飞速发展城市的气质。
通过保留周边原始建筑的意象再以新的建造,串联场地的过去和现在。原色的钢结构立柱,铺地选用与深业中城广场同色的石材,均保持与深业中城建筑统一。不锈钢的镜面属性,渲染出既当代又轻盈,独特而在地的现代主义表达。桥面采用黄金麻火烧面石材,这些接近自然原生态的材料,与野草相衬,仿佛置身自然山野间。
通过保留现代城市记忆,丰富人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在现代城市塑造一种具有包容感的社区。而自然与建筑的未来关系,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如何在设施中引入更多植物,通过可持续设计将城市建造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场所。
平面图纸
头条:
世界级资源的绿色发展之路 ————甘泉大峡谷旅游景区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