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DNA”-北京天坛“三南”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6 07:39

浏览量

3076
作品编号:ILIA-S-20208091
主创姓名:崔金玉 王立亚 林静儿
设计成员:徐婧仪 李泓岍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健康“DNA”-北京天坛“三南”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杨云峰、余洋
设计时间:2020-08-15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项目规模:7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设计鸟瞰图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为明、清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经历史数次变迁,三南外坛历史资源、绿地、水体消失殆尽,与天坛其他片区割裂,场地不定要素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使得本次选址具有不同的诠释角度,聚焦于“遗产的完整性保护”、“天坛文化探访绿道”等关键词,打造天坛城市森林,从多维角度诠释景观健康的深刻内涵,实现人文环境健康、生态环境健康、人类群体健康三位一体的目标。

设计说明

今年上半年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如何利用景观手法为人类的健康作保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设计团队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怎样的景观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减轻各种大事件导致的焦虑情绪、保障个人的心理健康从而维持社群健康等,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设计团队提出了DNA3.0天坛三南外坛重组计划。一方面,团队提出的森林策略围绕生态环境健康形成了对城市公园这一定位的要求;一方面,团队把握天坛作为文化遗产节点这一重要角色,通过恢复场地内的遗址点及祭祀氛围,营造文化氛围,主导人文环境健康;另一方面,通过活动鼓励社交,维护人们社群健康。设计巧妙地运用DNA双链模型演绎场地设计特色,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与天地神祗,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重组后的天坛外坛为城市公园,以健康为导向,主要以绿地方式呈现,同时面向不同群体,策略提出优化天坛的功能分区,延续天坛内外坛的分区传统,逐步实现内坛限制性开放、外坛完全开放的管理模式。通过创造出更亲近的历史,更地域的文化,更完整的生态,迎合向健康而生的基本理念。

设计概念生成—健康“DNA”

遵循原有“天圆地方”历史观念和形制,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人群活动,带动天坛文化和北京市民文化的健康发展。D、N、A目标下的重新审视和修复天坛遗址,完善城市中轴线,塑造健康城市二环绿道、公园。

健康策略专项

城市森林背景下,以三大遗址节点为中心,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多类型空间,触发人体健康机能。以D(Duration)实现历史的延续,达到人文环境健康的目标;N(Nature)实现城市森林的构建,达到生态环境健康的目标;A(Activity)实现人类群体与环境的健康交互,达到人类群体健康的目标。

场地健康活动的多元组织

形成历史游线与活力游线体系,串联起文化景点与休闲健身景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健康空间探索。打造天坛24节气植物景观、5G天坛体验,节点剖面了展现城市森林生态设施、文化遗址景点和健康活动空间。在城市中轴线边界与场地下,沉遗址空间、郊野生态空间、活力奔跑空间之间形成良性交互作用。

设计感悟

1.选址综合性: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聚焦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和谐宜居之区以及天坛文化探访绿道等课题,服务于首都的城市与文化建设; 2.设计创新性:结合当下景观发展热点,从健康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现存问题为导向,生成场地的定位和设计概念,提出策略和目标,形成完整设计体系。

设计亮点

场地位于北京二环内、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天坛的外坛。围绕人的健康展开设计,提出一套完整的DNA重组计划。设计针对健康的三大目标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策略。森林策略助力生态环境健康;通过恢复场地内的遗址点及祭祀氛围,营造文化氛围,主导人文环境健康;利用景观引导活动鼓励社交,维护社群健康。从上位规划来说,该片区的更新能够带来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设计针对场地现状对建筑物的腾退问题做了理性思考,为建筑腾退后的垃圾处理问题提供思路,并根据场地的定位提出阶段性的实施计划。对于不同人群规划了不同的游览路线,并且针对一年内不同时间段借助景观手法创造更多元的活动。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上一篇:网罗万象

1
3070

下一篇:释放—破境重“园”

0
7727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