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5 23:28浏览量
7620前期调研
整个设计从广州动物园的历史背景分析开始,广州动物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人文底蕴。 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以及历史记载,对比国内国外动物园对于动物关注度的区别,发现了国内外动物园的区别。并且动物园发展有着阶段性的不同,从刚开始的展示动物到现在的保护动物,从古至今不同时段有着各种各样的演进变化。 结合调研的设计场地。广州动物园四置交通便利,建筑密度高。整个场地占地面积巨大,可利用空间丰富。内部动物、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园内地形起伏大,高差明显,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园内受到地形高差的影响,拥有许多高差变化明显的阶梯,在此基础上众多的阶梯形成了视觉上的阻碍以及上下阶梯加剧体力的消耗。 继续调研观察,由人转向动物,整个动物园的物种十分丰富。经调查资料发现,一些动物因为生活习性相近,进食相似可以一起混养。可混养的动物一共有30多种,例如草食类动物中长颈鹿、斑马和羚羊可以混养。灵长类动物中白颊长臂猿和黑叶猴可以混养等等。将这些动物放在一起共同生活,释放动物自然状态下的天性。 场地也存在问题。路线四通八达,没有明确的主流线。闲置用地范围大,游客使用率低。动物占地面积较少且分散。可以给动物们提供更多使用空间。园内路线凌乱,指导不明显,缺少一定的导向性,人们一般走大路,从而忽略了一些隐藏起来的精彩以及忽略了某种动物。
设计说明
设计概念与设计策略
设计概念。人与动物、动物园三者之间都相互联系着。游客观赏动物,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动物园对动物们饲养管理,为动物们提供所需,动物为动物园吸引着各种人流和商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及提升人们的科普知识。所以说动物与人缺一不可,如果两者缺其中一个就没有动物园的存在的价值。 人与动物都是世界上精彩的一份子,也是地球家园里的绚丽的生命体。整个生命以“细胞核”为主体串联起来,使得生命完整。利用“细胞核”的独特性与整个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我们脑海里的画面。 设计策略。首先从最根本的道路开始规划,规划一条更好地路径可以更全面地游览整个动物园。减少不必要的分叉路,减少闲置用地范围,扩大动物的活动范围和馆舍面积。让动物的生活环境更宽阔舒适,在此基础上营造空间,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观赏体验。规划流线,丰富空间层次,营造立体空间。丰富空间形态,将细胞形态与场地结合。给动物提供更多活动区域的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游览的空间。
设计解说
设计场地总体规划平面图分为14个小点,连接起南北两个区域。利用线性分析将整个设计场地通过立体分析出来讲解其中组成部分,如何将南北区域通过设计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环形隧道。平面的形态采用细胞核的圆形,通过对圆的“放、挤、抬、聚、聚、贴”的模型推敲变化而成,结合场地释放空间,营造立体空间架构使得人可以在地面观赏、在二层平台观赏、在室内观赏,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给动物更加开阔的活动和居住空间,也有效的把南北高差消融。 旋转长廊。三维空间的呈现,更有效地利用空间,给动物挤出更多空间。在立体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休闲空间,在休息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互动展厅。连接北门入口立体空间一层的出口,是从几个圆中挤出来的空间,象征着在如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与动物都不安全,如果想继续生存,只能和谐相处,实现共存的自然环境。不规则的立体架构,以及开阔的入口广场,既是中景,也是连接过渡区域的点线面集合体建筑。游客既可以观赏动物,也可以体会不一样的建筑风格。 南北桥梁与互动圆坡。以流线的缠绕贯通整个南门区域,一线两线归于此中。 南门区域营造草食动物居住区域,减少对动物的干预。构建桥梁,将桥底留给动物通过,人们在桥上观看,与地形结合将建筑融入地形。动物活动最大区域,人们可以在此体会不一样的高低错落的感觉,既可以在桥上观看,也可以在地穴中近距离观察动物。
效果图
效果图展示,首先是设计场地整体鸟瞰图。 互动展厅是连接南北区两个部分的中枢枢纽,解决了南北两地分割的矛盾,又把两地相连。互动展厅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动物区、动物互动区、原生态展区、室内观赏区、二层观赏平台、中庭欢迎广场。 在环形隧道中,游客可以在室内观看动物,墙面利用多层复合玻璃,有效减少动物的戒备心,使得动物可以在这里尽情舒展。环形隧道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动物区、原生态展区、室内观赏区、二层观赏平台、欢迎广场。 旋转树桥是互动展厅连接南北两区域的纽带,通过桥梁的形式,把分割南北两地的河流连接起来,又可以形成游廊路线。旋转树桥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动物区、原生态展区、草食动物混养区、连接南北桥梁、雁鸣湖。 互动圆坡是南区的主景,通过地形的结合让人们可以在坡内透过窗口看动物,既不打扰动物又可以和动物互动。互动圆坡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动物区、原生态展区、草食动物混养区、隧道观赏空间、构架道路、树木条隔档。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