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空间—福建省平潭崎沙能源景观公园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9/08/09 18:26

浏览量

2392
作品编号:ILIA-S-20196809
主创姓名:林露秋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三能空间—福建省平潭崎沙能源景观公园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注:封面 说明:

设计说明

随着能源使用方式的改变,耗能聚落的空间结构也不断演变,把这种能源与宏观空间构成的联系细化到微观公园设施耗能体系,则分散式、集成式、组合式三种空间构型正好对应互动游憩、基础设施、景观设施三种耗能方式,以此形成能源导向的空间分布,并以能源为驱动力设计景观。根据滨海场地特性和开发前景,选用水、光、风三种核心能源,与能量空间构型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能源景观。 根据降雨和蒸发量兼高,土壤盐碱贫瘠的现状,保育为策,开源节流,一方面选植抗逆、保水的亚热带滨海植物,形成防护带,一方面在内陆地下通过水摩擦纳米发电技术搭建蓄引循环体系,充分利用水动能;利用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将光能拆解为光学,光影,日照,热能四种形式,在场地中部开阔地表进行良好的吸收利用,光学光影构成互动景观,日照支持光合植物微生物发电,热能光伏形成稳定电网;利用滨海不分昼夜的风能,结合海沙贝壳,形成调动参与者听,视,触觉的互动景观,并在近海域利用风力涡流机更高效地捕获能量,持续供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充分开发边际活力,促进生态修复,引导人接触自然,感悟时间。

图注:场地现状分析 说明:项目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崎沙滨海,总面积13.31公顷,平潭温热湿润,活动积温有6563 ℃/日。年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降水量为900~1200 mm。土壤含盐量较高。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本省强风区之一。风能、光能、水能的开发利用不断推进中。

图注:能源调研分析 说明:随着矿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存量问题越发严重,能源结构急需转变。在新能源结构中,水能,光能,风能发电效能最高,发展前景好。

图注:主题生成 说明:从不同时代的能源使用方式与其对应空间构型为切入点寻找联系,以水能,光能,风能三种能量为中心展开空间排布,利用其能效解决互动游憩,景观设施,基础设施的供能和运转问题。提出组合基,分散区,基成点结合的空间分布法。

图注:能量解析 说明:将三种能量的景观用途和功能机制分析联结,构成能量网络。

图注:滨海耗能体系网络 说明:根据各种能量特点和自然分布,形成从近海到内陆,从高空到地下的功能体系空间网络。

图注:人群分析 说明:将景观参与者分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根据他们的偏好点设计景观类型。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

图注:平面分析 说明:

图注:水能空间1 说明:由于场地滨海,降水率和蒸发率都很高,土壤盐碱,为了保蓄尽可能多的水,以高耐性的植物形成屏障,保育土壤,净化水源,形成组合基质。

图注:水能空间2 说明:将蓄积下来的水进一步净化,并且将降雨和径流动能通过水摩擦纳米发电机转化为电力,供景观设施使用,形成分散供能区。

图注:水能空间效果图 说明:

图注:光能空间1 说明:将光能分解为光学、光影、日照、热能四种形式,将日光直射的热能用于蒸发析盐,形成盐晶景观。

图注:光能空间2 说明:光学和光影相结合,形成互动景观,建成组合基底,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感悟时间。

图注:光能空间3 说明:利用植物光合作用,通过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形成分散供电区,用于行道植物带照明。光伏热能发电集中于开阔地带,满足基础设施耗电。

图注:风能空间1 说明:利用风动和自然构件形成动态景观,调动参与者五感

图注:风能空间2 说明:利用风动和自然构件形成动态景观,调动参与者五感

图注:风能空间3 说明:将风能涡流作为发电动力,在滨海蓄积电力,分散供电

图注:主要景观节点索引图 说明:

图注:鸟瞰图 说明:

设计感悟

随着矿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存量问题越发严重,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站在景观的角度如何看待新能源?如何用能源划分空间?故以能源作为空间的导向力做出了分析和思考,尝试搭建一种循环友好的能源景观,从不同时代的能源使用方式与其对应空间构型为切入点寻找联系,以水能,光能,风能三种能量为中心展开空间排布,利用其能效,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分步分项,由浅至深地解决互动游憩,景观设施,基础设施的供能和运转问题。提出组合基,分散区,基成点结合的空间分布法,一方面是根据不同能源不同角度的使用方法,一方面也指向三维空间的排布法,以此高效、稳定、循环地形成能源景观,激发边际活力。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