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交错•延续——武汉市大倪湾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8/06 10:38

浏览量

492
作品编号:ILIA-S-20185961
主创姓名:李婧雯
设计成员:罗佳梦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挣扎•交错•延续——武汉市大倪湾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总平面图

设计说明

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由于城市的蚕食正逐渐与自然的生态环境割裂,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在未来的城乡建设中取得有机平衡,已成为时下关注热点。因此本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倪湾村作为场地。该村庄虽然位于湖滨地带,但由于自然调蓄机制的破坏和围湖造田的负面影响,湖水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无法供村庄使用,生态环境支离破碎。立足于对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考,本设计基于场地位于城乡、水村、农林三重交错带的特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体条件,通过泡状湿地和人工浮岛的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改造与修复,改善了乡村用水条件,为未来乡村生长提供了新的方向,预留了弹性空间。由此新时代未来乡村的美丽蓝图得以描绘。

图注:场地区位分析图 说明:对设计场地从市、区、村三个层面进行了区位分析。

图注:场地现状分析图 说明:对场地从道路体系、功能分区、水体、绿地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

图注:场地交错带分析图 说明:场地位于城乡、水村、农林三重交错带的特征分析。

图注:设计分析 说明:对设计成果从地势、建筑、道路、绿地系统、水体系统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分析。

图注:剖面图 说明:乡村水体净化体系剖面图

图注:透视图 说明:设计效果图

图注:乡村水系统分析图 说明:四个层次的水系统通过高差相互区别并分别于村庄发生联系,从四个角度入手解决了农村的用水问题,并构建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循环净水系统,从长期上逐渐地改变盘龙湖的水质,优化大尺度上的区域生态环境,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图注:湿地泡格局理论示意图 说明:根据湿地泡格局理论法则得出最优人工净水湿地格局。

图注:人工浮岛示意图 说明:生态浮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 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图注:净化生长过程示意图 说明:利用净水植物的自然生长对水体进行有效的调蓄净化。

图注:未来活力预测图 说明:根据设计成果对场地进行了间隔10年的四次预测。

图注:场地实景图1 说明:场地实景图(6张)

图注:场地实景图2 说明:场地实景图(3张)

设计感悟

在这一次的艾景奖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从设计理念提出到逐步完善设计方案,我们的收获颇丰。基于“未来乡村”的竞赛主题,我们选择了在城市边缘挣扎的乡村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我们的设计思考。城市在不断的扩张,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由于城市的蚕食正逐渐与自然的生态环境割裂,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正确引导这类“挣扎”中的乡村发展方向,如何在未来的城乡建设中取得有机平衡,正是在为“未来乡村”延续活力指出新方向。因此在设计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倪湾村作为场地,从实际自然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场地水体生态修复及乡村用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究与思考。大倪湾村所位于的湖滨地带,但由于自然调蓄机制的破坏和围湖造田的负面影响,湖水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无法供村庄使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在设计中基于场地位于城乡、水村、农林三重交错带的特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体条件,通过泡状湿地和人工浮岛的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改造与修复。在这一此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贯穿性。立足于当代城市边缘带乡村问题现状,针对乡村水环境问题与城乡发展困境,我们基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采用了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未来乡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感谢艾景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自己打磨自己的机会,让我们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收获更好的自己。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