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s of soul Back to temple——基于愈疗模式下的佛教旅游景区更新计划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7/19 14:28

浏览量

1296
作品编号:ILIA-S-20185843
主创姓名:段连华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Paths of soul Back to temple——基于愈疗模式下的佛教旅游景区更新计划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图注:设计区位分析 说明:

设计说明

我们的设计是基于愈疗模式下的佛教旅游景区的更新改造,我们认为未来景观随着时间过程的演进,应该回归到“东方山水”的本性,这是一种疗愈自然,治愈人体的互动式进化体,基于景观叙事去创造共享空间的模式,为此我们选取了东北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内金鼎大佛南侧小块绿地环境,在重建正觉寺为主线的基础上,在选址内营造疗愈性环境(Healing environment),将设计基地分为“入境” “沉浸”“禅定” “领悟”四个主要部分,通过愈疗模式体系构建,愈疗空间构成,在人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引导并调控人的情绪,解决现实健康问题和预防潜在健康问题的发生,同时愈疗自然环境,实现以神佛为本、为朝觐服务,向以人为本、为教育文化服务的生态旅游革命性转变。 我们希望在了解人真的需求,强化人与人内心的交流的同时,去承载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共生,参与共建,代表的不是科技,也不是酷炫的各种事物的充斥,而是回归人的本心 。我们了解到 不管是佛教还是心理治疗,二者都在寻求解救,解决问题,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佛文化作为人类认识外界和自己的一个精神咨询媒介,是患者自己探索,摆脱困扰,达到内心的平衡的有效途径, 佛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仅仅有观念、理论和一系列政府政策还不够,生态保护只有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稳固、持久,这是一种动态混合的演进。我们希望通过对佛教旅游景区的更新重新面对佛教文化的古今解读的问题,在传承古代造园的智慧的同时,治愈人体,建设生态环境,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人文意识以别样的方式根植于设计中,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的设计初衷与愿景。

图注:设计理念说明 说明:

图注:设计历史沿革分析 说明:

图注:基地核心人物事件 说明:

图注:旅游比较分析 说明:

图注:旅游受众分析 说明:

图注:基地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基地现状调查结论 说明:

图注:设计总平图 说明:

图注:设计逻辑推演 说明:

图注:设计策略布局 说明:

图注:设计鸟瞰图 说明:

图注:设计愈疗模式提出 说明:

图注:设计局部图示 说明:

图注:设计山体景观设计 说明:

图注:设计愈疗空间 说明:

图注:设计愈疗模块体系 说明:

图注:设计愈疗模块组建 说明:

图注:设计愿景 说明:

设计感悟

我们对于敦化六鼎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设计调研主要从正觉寺重建的主线来着手的,正觉寺作为东北古刹,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渊源,在经历历史的洗礼过程中,曾经的遗址已经损毁殆尽,虽然现在的正觉寺历时三年之久才终于落成,可是景区的建设还没有全部结束,其中正觉寺的寺外环境期待以一个新的姿态来解读六鼎山的山水佛韵。一个重生的正觉寺等待以全新的模式来与依偎的山水乡间进行一场诗性的对话,在这个佛心佛语的舞台上,我们需要用景观的语汇来解读她,古典与现代,过去和未来,未来的它会是怎样?如何营造具有佛都文化特点的景区公共文化空间同时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域形成良性互动,这将是我们本次设计的主要议题。 虽然封建王朝己经逝去,当是新的中国还在建设。但当我们回过头去再度梳理,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潜移默化。从古到今,名山大川间掩映的佛寺仍是人潮涌动的旅游胜地。这一切,直到今天佛教古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类佛寺作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有力载体,逐渐成为了佛教在现实世界的代言。佛寺中蕴含着佛教的精神与目标,是佛教物象化的最直接显示。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发扬佛教文化的精髓本质?怎样延续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怎样更有效地唤醒人们对淡忘历史的回忆?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供托宗教寺庙建筑,引导人的精神在游离于社会现实,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通过设计体现传承的智慧,也可以体现生态的智慧,或者体现两者的综合。我们既要传承人类历史中留下的关于建造的成功经验,也在景观的创造中尊重、顺应和利用自然的过程,通过景观的建造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希望通过风景园林的智慧营建,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扎根土地的,与环境融合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景观。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