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不设防

艾景奖组委会

2016/08/30 22:00

浏览量

315
作品编号:ILIA-S-20164291
设计成员:余庆鹏 卫永志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墙外.不设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说明

基于当下城市高发的犯罪率及个别地区暴乱事件的频发,我们针对性的选择了乌鲁木齐这样一座代表性城市作为设计背景。希望通过改变城市物质空间特征的办法提升城市空间安全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在空间与犯罪的关系基础上,设计从易犯罪人群及易受害人群考虑,在城市景观实行空间策略,从而减少易犯罪人群的犯罪条件及增加易受害人群的安全保障。 我们希望通过自然的景观策略去逐渐减少和替换普遍极端化的城市安防系统以及打破隔阂——围墙。让城市空间更加人性和智能化,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同时给予更高的安全感。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设计希望通过“城市‘易犯罪’空间”的概念来解释城市空间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紧扣“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容易发生犯罪”这个关键问题,从城市空间的空间位置、空间形态和空间氛围三个属性切入,初步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对物质空间影响犯罪行为的已有研究,并用2008年以后乌鲁木齐城市的实际案例加以佐证。本次设计全面地分析了影响犯罪行为的物质空间因素和作用机制,归纳出“两种位置特征,三种形态特征和三种氛围特征”,较为系统地构建起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物质空间因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西方改造城市空间整治犯罪问题的策略方法、实施方式和效果影响。同时考虑本文希望从建筑学角度,为应对我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治安问题,初步提供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和“犯罪治理”的理论依据和参考经验,同时也促进建筑学科和规划设计专业全面参与进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