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公园—对事件型景观永久建设的反思与批判

艾景奖组委会

2016/08/25 20:21

浏览量

2181
作品编号:ILIA-S-20164124
设计成员:奚碧莹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我们的公园—对事件型景观永久建设的反思与批判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说明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各种规模的城市事件在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配套设施也被越来越多地建设。而怪像是这类型短期的城市事件景观设施,在结束后却被永久建设。这类型景观的景观效益低,造成土地浪费。 本设计以北京园博园主展馆为例,对这类型事件景观提出反思与批判。通过项目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设计了一系列流程。使用一种与传统开发模式相反的,低成本、低运营、多方参与的模式,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参与到「后城市事件时代」的建造中。 通过本次设计与研究,总结出一套新的事件型景观的运营模式,以适用与同类型的项目运营。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一)在第一个时期内,我们用一种激进且暴力地方式破坏掉场地内硬铺,让原来的土地裸露出来,而产生的建筑废料将以石笼的方式成为场地内的挡土墙。用5年时间深耕,轮种,冲水,用低成本的方式改良土壤,同时产生经济作物。这一时期,我们在中央种上列植耐碱性的树木,一为消除以主展馆为标志的视线影响,二为让人为产生路径,为后续种植,园林树种交易做准备。在这一个时期,这种除了场地内的设计,关于场地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一用产生经济作物交易的方式,二用这种激进行为引起社会对此类事件关注,从而众筹获得第一桶金,为第二期农田租赁做准备。(二)在这个时期我们把原来的大块的农田分割成小块,并把这些小块的田,以租赁的方式租给市民。这些田块可以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蔬菜需要,并有富余。这个时候他们便可以与相邻的租户进行交换,或拿到场地内公共空间进行售卖,也可以由公园组织 public farm community ——一个由公园运营者和租户业委会组成的公园自治组织,成立的蔬菜售卖互联网。但前提是他们的种植必须满足《村民公约》的要求,用有机的方式去种植。这样的自治氛围下,会产生一些有趣的互动性强的空间,如自由组装的货架集合成的市场,温室等。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市民和租户可以感觉到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会乐于在上面创作,从而产生一些新的社会关系,他们不再着眼于基地本身,面对土地不公平的现象,他们可以在公园的公共草坪上集会,抗议,呼吁这个城市属于他们的权利。(三)在30年租赁到期后,租户会退出场地的耕作,但这不意味市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结束,因为都市农耕只是一个低成本开发的手段,一个唤醒市民自民性意识的契机。当在这三十年的耕耘下,这片土地的生态多样性已经很丰富,人已经不再是公园的主角,而生态才是,这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态观察的场所。市民们可以看到原来发生这些事件的痕迹。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