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生长在城市工地的景观过滤器

艾景奖组委会

2014/08/28 16:25

浏览量

663
作品编号:ILIA-S-20142295
设计成员:李辉 谢婉姗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模块——生长在城市工地的景观过滤器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展板01

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针对武汉已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将近10000多个工地周边环境影响城市整体环境的改造项目。 2,概念性理论与现代科技材料以及东方文化内涵的结合,以模块化景观的形式来改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二、设计主旨: 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城市疯狂建设的时代,工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多重污染,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质量。我们针对城市工地展开对整个“城市回归自然”为主题的城市景改善设计。该设计是一个针对城市“灰色地带”面向整个城市的立体模块化景观,由多数单体模块拼装而成,模块侧表层置有绿色植被覆盖,垃圾填充可供植被自由生长,每平米植被每年吸收灰尘4-8吨,相当于是数台小型天然吸尘器,其余护边材质采用软性防撞击吸音板材,顶底部具有悬浮功能,为了解决悬浮的问题我们采用了新型材料“钕铁硼”,熟知了钕铁硼在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中的应用。而为了解决其能源需求的问题,我们采用“三菱化学”开发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转换率已经达到了11.7%。 当然景观与人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该设计除了可以过滤工地对周围居民楼及生活场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另外还可以慢慢将该专项性景观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打造一个类似于“柏林墙”的格挡物,而是将模块组装成件由工地向四周散状分布,人们可以在该景观内休闲娱乐,更好的让城市居民与景观产生良好的互动。 三、设计特点 模块化的景观具有与人的互动性强,科技性,经济性,易于拆卸组装,方便搬运,采用磁悬浮技术和太阳能新能源的结合。可达到景观的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结合与随机拼装的特点。 四、设计主导原则 总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新技术新材料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国际化原则、强调景观的东方文化内涵与周边市民生活的共生与互动。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展板02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城市问题描述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景观模块概念提出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景观形式推导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三种景观模式推导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方形模块效果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三角形模块效果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圆形模块效果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吸声吸尘示意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9.能源转化示意图+新材料运用示意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方形模块人视效果图

设计感悟

城市需要发展、建设,于此同时却在牺牲我们的居住环境,相信谁都有走在路上经过建筑工地的经历,嘈杂的工地,满是灰尘仅有50米的能见度,更是别说居住在周边的居民,经过的路人都要掩面而去,经过的汽车也关上了车窗加快了油门,一个工地影响的不仅仅是工地周围,它如蝴蝶效应般的波及整个城市。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冷”,我们要回归自然,而汽车带着人们逐渐逃离了城市,城市才是人们栖息的地方,城市才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我们要改善城市的“灰色地带”,让人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在这一块大地上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而放弃了自然,放弃新鲜的空气。所以我们针对城市“灰色地带”面向整个城市设计了立体模块化景观,让人与景观可以互动共存,做一个城市与自然、人与土地、一个尊重人的设计。而不希望做需要政府长期关注反复维修与拆毁重建的景观,以及重建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我们要设计出10年甚至是100年以后都可以继续沿使用的东西来。而不是3年一小改10年一大改!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