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新生·共栖森邻——基于异质性邻里的未来共生社区规划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21 00:08

浏览量

73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79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名称:杨春新生·共栖森邻——基于异质性邻里的未来共生社区规划设计
设计时间:2025-03-20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项目规模:10.3公顷

首图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交通枢纽型城市商务区为规划基底,聚焦未来社区的生态与人居愿景,提出“异质性邻里”为核心的设计理论。通过融合多元文化、打破传统生活边界、强化社区群体连接三大策略,打造兼具包容性与活力的未来生态居住区。设计贯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场地原生水网格局,将自然水系引入社区内部,形成生态与居住共生的空间结构。依托智慧治理体系构建数字纽带,社区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生态数据,动态调节雨水花园与灌溉系统,居民通过共享APP参与水质保护任务,在绿色实践中深化邻里协作。 规划结构上秉持“一轴、一环、双廊、多核、四片区”理念,活力主轴串联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沿途嵌入交互式智慧屏幕,实时推送社区活动信息;生态绿环植入环境感知节点,智能灯杆根据人流调节照明,为夜间市集提供柔性光环境;滨水廊道结合生态数据可视化装置,居民扫码即可参与自然观察社群;功能核内设智慧服务驿站,人脸识别系统让共享工具借还成为信任建立的契机;四大片区通过跨区廊桥连接,太阳能顶棚与空气屏显引导居民预约共享菜园,将日常通行转化为生态共治的起点。 设计策略充分贯彻生态理念,活力廊桥搭载传感器优化遮阳绿植分布,极端天气前推送互助提醒。公共空间兼顾智慧与人文:社区中心原生林地中,智能灌溉系统与居民认养花园联动,老人照料花草时语音记录生态故事,成为儿童自然课堂的鲜活素材;滨水广场的交互地砖将踩踏动能转化为景观能源,居民散步时共同绘就光之画卷。智慧治理浸润生活细节——AI算法为独居老人匹配代购志愿者,为新生儿家庭推荐亲子社群;虚拟管家协调垃圾分类积分与共享停车位,让规则转化为互助润滑剂。在保留晾晒角、方言广播站等传统载体的同时,混合现实技术让居民在虚拟广场共绘社区愿景,实体与数字家园交织成韧性邻里网络。 科技与人文如螺旋共生的藤蔓,在守护生态本底的同时,让差异化的个体在绿色实践中找到归属,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描绘未来生态居住的美好图景。

鸟瞰图

分析图1

分析图2

设计感悟

本设计以异质性邻里共生为核心,构建全龄友好与生态宜居的未来社区。通过立体绿化与空中花园串联活动场景,将城市记忆融入空间叙事。设计在立体维度植入共享客厅等,设计通过空间叠合策略解决代际隔阂与生态矛盾,形成代际互助的有机共同体,实现人际关系与自然生态的双重和谐,为高密度城市更新提供创新范式。

设计亮点

1. 异质性邻里的空间演绎 以“多元情景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 “蜂窝式功能模块” 实现差异化社群共生。国际创客区、老年康养组团、青年共享公寓等异质单元以一定的规律错位布局,每个模块中心设置跨文化枢纽站(配备多语言交互屏、习俗展示墙),确保5分钟步行圈内覆盖3类以上社群服务设施,促进非计划性社交。 2. 廊桥连接的代谢系统 活力廊桥不仅是交通纽带,更构成社区 “能量-信息双循环廊道” 。 3.基因重组式邻里中心 作为社区异质能量交换的核心引擎,邻里中心突破传统服务综合体模式,创新性打造 “冲突-转化-共生”三维架构。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