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渭载文 创智绿芯 --- AI赋能下的空间化“境”西安泾渭片区城市营造计划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07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名称:承渭载文 创智绿芯 --- AI赋能下的空间化“境”西安泾渭片区城市营造计划
设计时间:2024-06-20
项目地点:西安市高陵区
项目规模:487.78公顷
基地前期分析图及概念引入
为了兼顾生态与遗产、平衡发展与保护、链接过去与未来,在进行工作框架设计时我们希望借助AI为设计赋能,通过调取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判场地发展目标以及意向推敲等方法,打造西安北跨节点的Eco-H动力源。
设计说明
基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大片的原生湿地和泾渭流域孕育而生的悠久历史文化。为了兼顾生态与遗产、平衡发展与保护、链接过去与未来,我们希望借助AI为设计赋能,通过调取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判场地发展目标以及意向推敲等方法,打造西安北跨节点的Eco-H动力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定了生境多样的生态源芯、生态未来的城市片区和有象恒识的遗产廊道3个规划目标,并设定了象地、造境和续时三步走战略。
在象地部分,我们通过生态性、社交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四个策略进行设计。将基地周边的生态资源和内部蕴含的地景文化结合起来,探讨遗产廊道与蓝绿空间之间的耦合性。
在造境部分,运用空间化境计划讲述可能在我们的基地上发生的每一幕场景,在不同维度下打造充满故事感的生态之境、文化之镜和生活之景。
在续时部分,主要分为生态重构、文化显现和时间永现三个部分。分别在不同层级的生态片区利用NBS理论进行自然修复和韧性增强;通过软质的城市设计即四时城市活动策划和游览路线设计使无形的文化要素有形化;并探讨了预留用地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
结构生成过程及方案总平面图
方案通过 通蓝绿、活界面、串文化和预留地 四大规划策略指导了规划结构的生成。
通蓝绿 是指通过渗透的方式将蓝绿空间引入设计范围内,构建绿色通廊,先统一南北两边的河岸湿地带与基地东侧大面积的原生湿地的设计要素,将河岸湿地部分处理成台地式的河岸公园;再将南、北、东三侧的自然湿地以绿带的形式渗透进基地内部,在核心形成中央公园。实现蓝绿链接,建立清凉风廊,能够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降低整体能耗,打造低碳韧性的绿色科创空间;
活界面 是指采用连续的流动界面进行空间限定,并营造良好的视线关系,使得基地内的各处都能有良好的观赏视野;
串文化 是指以泾渭分明汇水点和地铁站点为出发点,结合两河形成一系列的滨水的地标性节点建筑及空间,并结合丰富的节庆活动,在整体片区层面采用“串联”的手法以点成线,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打造“活”的遗产廊道;
预留地 是指在商业、文化、 生活三个片区重叠处留下可变的弹性用地,在城市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复合不同的空间功能,同时也更好的保留了片区的生态本底。由此推敲得到“两河-两带-六区-多点”的规划结构。
方案轴测
方案运用空间叙事理论讲述可能在我们的基地上发生的每一幕场景,设计参照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法式,关注物-形-情-景-意-境多个方面 ,采用形-情-理-神-意的营造手法,在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开展城市活动策划。
方案节点分析图及ai模拟节点效果图
最后在不同时间/空间维度下打造不同的场所,并借助ai工具渲染出不同的氛围进而生成不同情景,打造出生态之境、文化之镜和生活之景。以ai技术赋能城市设计。
设计感悟
绿地系统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更多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进行研究,但生态与遗产存在协同关系的。生态廊道进行物质流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活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留下历史遗产。方案强调通过探讨遗产廊道与蓝绿空间之间的耦合性,将基地周边的生态资源和内部蕴含的地景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兼顾生态与遗产的公共空间。
设计亮点
方案的目标是在这样一个历史遗产源远深厚、自然生境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繁荣茂盛、精神文脉余韵悠长之地打造可以被轻易识别的“活”的遗产廊道、生境多样的生态源芯以及在此耦合基底上的面向未来的城市公共中心片区。为了达到此目标,方案通过通蓝绿、活界面、串文化和预留地四大规划策略指导了规划结构的生成。通蓝绿是指通过渗透的方式将蓝绿空间引入设计范围内,构建绿色通廊,先统一南北两边的河岸湿地带与基地东侧大面积的原生湿地的设计要素,将河岸湿地部分处理成台地式的河岸公园;再将南、北、东三侧的自然湿地以绿带的形式渗透进基地内部,在核心形成中央公园。实现蓝绿链接,建立清凉风廊,能够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降低整体能耗,打造低碳韧性的绿色科创空间;活界面是指采用连续的流动界面进行空间限定,并营造良好的视线关系,使得基地内的各处都能有良好的观赏视野;串文化是指以泾渭分明汇水点和地铁站点为出发点,结合两河形成一系列的滨水的地标性节点建筑及空间,并结合丰富的节庆活动,在整体片区层面采用“串联”的手法以点成线,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打造“活”的遗产廊道;而预留地是指在商业、文化、 生活三个片区重叠处留下可变的弹性用地,在城市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复合不同的空间功能,同时也更好的保留了片区的生态本底。由此推敲得到“两河-两带-六区-多点”的规划结构。确定方案的规划结构之后,方案运用空间叙事理论讲述可能在我们的基地上发生的每一幕场景,设计参照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法式,关注物-形-情-景-意-境多个方面 ,采用形-情-理-神-意的营造手法,在不同时间/空间维度下打造不同的场所通过渲染出不同的氛围进而生成不同情景,打造出生态之境、文化之镜和生活之景。
此外,还在开展城市设计方案的过程使用了chatgpt、airiAI等AI大模型指导方案的思路及方案效果展现。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