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巢礁城,超维共生体——基于梯级生长评价和风土巢礁体系的厦门市同文顶片区更新计划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30 22:45

浏览量

1351
作品编号:ILIA-S-202412905
主创姓名:康梓杨
设计成员:廖世杰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山海巢礁城,超维共生体——基于梯级生长评价和风土巢礁体系的厦门市同文顶片区更新计划
院校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蹇庆鸣
项目地点:厦门同文顶片区
项目规模:46.5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方案鸟瞰图

针对同文顶的未来生长模式,提出的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两大主题,在尊重场地原有历史肌理的情况下,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改造。首先,将港口区域改造为珊瑚与藻类养殖基地,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重联场地与人的关系;由港口生态岛延伸出城市空中绿廊,串联起同文旧城与鸿山山脉。 旧城区与山地添置巢状空间: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现代化“巢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元素。 海港处构建礁石生态:利用片区内的自然条件构建生态礁石系统,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作为城市绿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总体形成共生体系:根据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规划不同的共生体系,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重新呼唤历史沿革中蓬荜生辉的鹭屿同文。

设计说明

位于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文顶,作为连接厦门老城与鼓浪屿的桥梁,不仅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山-海-岛-城”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厦门的沧桑巨变,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浪潮中,同文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老化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独特的文化遗产面临流失风险,生态环境因过度开发而受损,社群结构复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梯级生长评价和风土巢礁体系下的同文顶片区更新计划。这一计划不仅是对传统触媒理论的升级应用,更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前瞻布局。通过梯级生长评价,我们细致分析片区的各项生长要素,科学规划改造的优先级与强度,确保更新过程既高效又可持续。 同时,借鉴自然界的巢与礁石共生模式,我们将城市片区视为一个生命体,赋予其生长与构筑的灵性与智慧。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共生体系,旨在实现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这一更新计划不仅致力于保护同文顶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旨在通过创新性的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厦门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超维”共生地标,让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前期分析图

有机城市(Organic Cities and towns)是指像有机的生命体一样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机能,包括有机城市的生命活力、城市新陈代谢的自我调节和更新、人居环境优良、健康环境优良、精神文化环境优良五大特征属性。有机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属性,我们从有机城市的生命活力、城市新陈代谢的自我调节和更新、人居环境优良、健康环境优良、精神文化环境优良五大特征属性出发对同文顶及其周边片区进行分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机生长模式提炼出类似植物根、茎、叶等空间要素。通过产业、生态、人文多角度的分析,我们确定了同文顶片区的更新计划强调历史文化与 “山-海-岛-城’生态格局的修复、保护和传承,同时注重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旨在打造成为文化引领、多媒生态共生的厦门本土文化地标。

方案平面图

我们随即为该片区梳理了基本空间结构,构建其“山海共治、山城交错”,“南北通透、绿廊固芯”的生态格局;“延续肌理、环线联山”,“三山成团、两峰望海”的空间格局;“人因评价、协同发展”,“旧巷新生、产销融合”的新致生产力发展方向。

方案空间分析

传统商业的衰退,割裂了传统的“骑、厝、巷、院”式建筑与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场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因此,通过低空经济与海洋生态产业的置换、立体商业景观营造、能源模块引入等手段,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呼唤回山海之间回荡的历史精神。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梯级生长评价为基,融合风土巢礁体系,创新性地推动同文顶片区更新。我们力求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实现文化、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项目旨在打造厦门本土的“超维”共生地标,展现城市历史与未来的完美交融,自我评价为:创新引领,文化守护,生态恢复,社群和谐,共筑城市新名片。

设计亮点

o 巢状空间: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现代化“巢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元素。 o 礁石生态:利用片区内的自然条件构建生态礁石系统,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作为城市绿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o 共生体系:根据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规划不同的共生体系,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