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织新生,焕活乡居——基于“碳汇”视角下的黄坑村核心风貌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30 03:06

浏览量

1524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29
主创姓名:林俊洋、陈欣萍
设计成员:何雪莉 张宇航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项目名称:碳织新生,焕活乡居——基于“碳汇”视角下的黄坑村核心风貌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庄晓敏
设计时间:2024-08-15
项目地点: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黄坑村
项目规模:3.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总平面图

本方案围绕“碳汇”理念,融合生态修复,提出“碳织新生,焕活乡居”,旨在改善人居环境、升级产业、活化民居。项目聚焦“零碳”景观与“低碳”民居改造,通过街巷美化、公共空间活化及民居绿色技术运用,推动绿色转型。产业规划引入“绿色金融”,倡导低碳发展。设计构建“一心一环两带”结构,修复传统民居为文化展示与商贸中心,布局多元节点,增强景观互动与可达性,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实现古今和谐共生,焕发黄坑村新活力。

设计说明

本方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漳州市黄坑村核心风貌区为设计基底,以“碳汇”为出发点,结合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凝炼出"碳织新生,焕活乡居"的理念,致力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升级乡村产业、活化乡土民居等。项目聚焦核心风貌区景观物理空间的“零碳”营造和传统民居建筑的“低碳”改造即在街巷空间的梳畅与美化、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化中融入“碳汇”功能;在民居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改造等中运用“绿色低碳”的技术,以实现乡村环境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规划设计中,引入“绿色金融”理念,倡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低碳、减碳为导向,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与可延续性。在规划设计中通过自然、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打造一个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宜居示范区,以此为引擎使黄坑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项目场地南侧为村庄农田,东西北三侧临乡民现有生活居住地。场地内部分布有较多荒废破败的闽南传统民居、若干乡村公共建筑及排列有序的民居建筑,场地四周为乡间主要道路。 本此设计形成“一心一环两带”的景观结构,即以“祭祀广场”为一心,环绕核心区的乡村道路为“一环”,两带则是东侧的农田的生态屏障带和西侧现有村庄建筑的发展保障带。将场地北侧排列有序的传统民居进行修复和功能转换,打造成乡村文化展示和农耕产业的商贸交流中心。其他节点或穿插或围绕此景观结构分布,如围绕“一心”布置的村民餐厅、产业园、图书馆等建筑节点,与广场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东侧的经济、生活作物区,蔬菜种植区和农家乐体验区共同构成与延展生态屏障带;在"两带"之间穿插布置了入口广场、休闲广场、集散广场以及生态廊道,这些空间的设计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交流和休闲需求,也增强了景观的可达性和互动性;对于场地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在设计中注重其与景观节点的相互关联和融合,力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统一。

前期分析

在前期的分析调研中,我们发掘黄坑村原有的文化、产业、古民居、景观,以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于其居住环境差,水源生态环境差,年轻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不景气,能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双碳”背景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碳汇”+的理念进行一系列设计

策略分析

在“碳汇”+理念下,我们从乡村居民的生活入手,针对于乡村环境脏乱差、乡村老龄化出现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等问题,我们提出建设村民食堂、公共卫生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心、生态堆肥等措施,旨在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留守老人儿童的心理问题,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同时减少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及碳排放,同时在产业方面,倡导村民们栽种乡村树种,例如杨梅树、桑树等,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在农业生产方面达到减碳增收的效益。

重要节点营造

在建筑及景观方面,我们采取,以旧修旧,用原有的材料去构建新的生活区域,对于古民居采取保护再利用,减少硬质铺地,多采用原有石材铺地等等措施,以达到减少碳排的目的同时降低建造成本。

设计感悟

本项目在“双碳”背景下,以“碳汇”为核心,通过引入可再生能源系统、生态建筑材料及堆肥收集利用技术,降低乡村地区的碳排放。我们注重保护原有建筑景观,促进农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同时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不仅能够达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还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促进村民经济收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设计亮点

1.绿色减碳技术创新: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如太阳能光伏板、生态沼气池系统等,大幅减少了乡村地区的化石能源及焚烧的依赖,实现了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碳汇能力。 2.碳汇功能强化: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植树造林、营造生态廊道、乡土树种覆盖等措施,设计强化了乡村的碳汇功能。这些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有效吸收和储存了大量二氧化碳,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3.绿色金融应用:我们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利用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为乡村绿色项目(例如乡土文化振兴项目、本土农林业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引入绿色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综合生态规划:设计注重农业、生态与居民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共生。我们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村民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建设绿色美丽的乡村家园。 5.文化传承与融合:在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并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使绿色减碳、碳汇与绿色金融的理念与乡村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这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