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迎“韧”而解——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西南山区怒江流域的韧性景观策略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29 21:42

浏览量

177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11
主创姓名:陈烁
设计成员:李喜乐 康亚亚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恢复性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逆流而上·迎“韧”而解——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西南山区怒江流域的韧性景观策略
院校名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屈普
项目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项目规模:3856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恢复性景观设计

项目前期分析图

设计说明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柏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中断、所在地生态环境损毁等严重后果,本项目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筛选,最终把选址选定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流域。其特殊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的怒江,其水能蕴藏量高达46000MW,位列全国第六名,但怒江上至今却没有一座大型电站,它也是中国唯一一条没有修建水电站的大河,怒江地质破裂,有着30多个小破裂面,生态脆弱等多种原因不宜建造工程类治理措施。通过分析怒江流城地质灾害频率,生受外力冲击下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自我健全能力,以及可持续性等各类指标以及背景数据,通过灾前预警、灾时缓解阻戴以及灾后自我修复形成对于地质灾害下的怒江地带的韧性景观策略。为了使削弱地质灾害对怒江地区带来的破坏,可持续的恢复与治理周围环境,我们采用韧性景观的治理手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当地的生态韧性得以提升抗灾和自我修复能力。

问题的改善解决措施分析图

问题的改善解决措施以及未来规划图

效果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针对怒江流域独特地质与生态,创新韧性景观策略,平衡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通过精准预警、分区治理,增强区域自我修复力,实现灾害减损与生态可持续。其创新性与实践价值显著,为地质灾害频发区提供了生态友好型治理范例,值得表彰。

设计亮点

生态优先,创新治理:项目在怒江这一生态敏感区,创新性地提出韧性景观策略,避免传统工程治理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灾害治理的双赢。 精准预警,科学应对:通过深入分析地质灾害频率及区域特性,建立精准的预警系统,为及时应对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分区治理,因地制宜:根据怒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地质、生态特点,实施分区治理策略,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整体治理效果。 自我修复,生态韧性:强化区域的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能力,通过韧性景观设计,促进生态系统在灾害后的快速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