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作为人鸟在农田中和谐共处的桥梁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04
主创姓名:王德祥
设计成员:王蔚 吴林欣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项目名称:榆树作为人鸟在农田中和谐共处的桥梁
院校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丁宇飞 侯姝彧
设计时间:2024-07-02
项目地点:新疆玛纳斯
项目规模:9,171.34 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三个等级的榆树廊道与管理模式在农田当中的实际效果图
1.三个等级的榆树廊道:这一部分说明了三个等级的榆树发挥的不同作用——榆树、鸟类和农作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榆树为鸟类提供筑巢地点和某些食物,榆树的根系可以为农田提供肥力,而鸟类则帮助消除榆树上的害虫。按照特定顺序在农田周围种植榆树,可以有效地防止鸟类入侵农田,同时引导鸟类进入榆树栖息地。
2.管理模式在农田当中的实际效果图:在可持续管理模式下,通过对鸟类栖息地和梯田、平原农田以及水田的综合管理,游客和农民都将获得显著的利益。该模式涉及对榆树、庄稼、鸟类和人类的有效协调。在这一模式下,游客在农田中的娱乐和教育活动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何促进生态和谐,以及榆树在这一框架中的重要角色。同时,非政府组织对农作物、鸟类和榆树的研究将为政府和农民提供指导,以减少鸟类与人类之间的冲突。
设计说明
鸟类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选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作为研究地点。该县农田种植的多为鸟类喜食的作物,鸟类对农作物的破坏较为严重。我们以玛纳斯县内的七种主要危害鸟种和四类主要农作物为核心研究对象,并将当地人信仰的榆树作为策略核心,通过榆树构建鸟类生态栖息地与不同农作物的耕种模式,旨在减少鸟类对作物的威胁,实现鸟类、榆树、作物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具体策略如下:
1.榆树种植规划:基于榆树的生态习性,将榆树规划为三种规模等级的绿带廊道,旨在引导鸟类飞行方向,吸引其进入栖息地,远离农作物,同时划分耕地。
2.耕种模式策略:根据四种主要农作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耕作习惯,结合玛纳斯县内沙漠、山地、丘陵和平原四种地形,设计了六种榆树与作物结合的种植模式,以保护农作物,减少鸟类危害。
3.生态策略:根据危害鸟类的生活习性与食性,设计生态湿地栖息地,为鸟类提供筑巢地和食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作物并提升居民利益,实现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这一综合策略旨在为玛纳斯县带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田中的人鸟冲突与榆树矩阵策略
1.农田中人鸟冲突的背景:展示了鸟类与人类之间在农业环境中的历史及现存冲突,强调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
2.玛纳斯县的人鸟冲突:详细的地图展示了新疆玛纳斯县内与鸟类有关的农业冲突分布,明确指出了参与这些冲突的特定鸟种及其对不同农作物的影响。
3.鸟类与农作物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不同鸟类与农作物之间的互动,强调了鸟类在农业中既有益也有害的双重角色。
4.以榆树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利用榆树来平衡鸟类与农作物之间关系的战略。榆树矩阵旨在引导鸟类活动远离农田,同时提供替代栖息地,从而减少冲突。
规划设计与榆树生态策略
1.玛纳斯县规划总平面:显示了玛纳斯县内的整体规划布局,标出了沙漠、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类型及其对应的生态区域。通过对比这些地形类型,可以看到不同作物的分布和鸟类活动的关系。
2.节点放大:郭家农场:针对郭家农场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放大设计,展示了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布局以及榆树廊道的安排,强调了榆树在引导鸟类活动和保护农作物方面的作用。
3.榆树——玛纳斯的“神树”:深入探讨了榆树在玛纳斯县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展示了榆树如何通过提供栖息地、食物和生态屏障等方式,惠及鸟类、作物、土地和人类。榆树不仅在生态上具有重要作用,还被视为当地居民的“神树”,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郭家农场设计与运营管理模式
1.节点放大:郭家农场:这一部分展示了郭家农场内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及其与鸟类活动的关系。设计方案包括利用榆树来引导鸟类活动,提供巢材和食物源,同时将鸟类的活动限制在特定区域,以减少对农作物的威胁;通过断面图展示了榆树廊道、湿地、水体、作物区和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布置,突出了生态与农业功能的结合。该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保护鸟类多样性。
2.运营管理模式:此部分图解了榆树、鸟类、农作物和人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各方的和谐共处。运营管理模式中,榆树不仅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还通过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缓解鸟类对农作物的直接侵害。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创新性的榆树种植规划和耕种模式,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危害,实现鸟类、榆树、作物与人类的共生和谐。项目结合当地生态习性,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同时保护农作物,促进可持续发展。该项目不仅保护了生态可持续性,还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值得奖励。
设计亮点
项目的设计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榆树绿带廊道的生态引导:基于榆树的生态习性和文化重要性,将榆树规划为三种规模等级的绿带廊道。通过这些绿带引导鸟类的飞行路径,吸引其进入特定的生态栖息地,远离农田。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保护了农作物,还有效地减少了鸟类对农田的侵害,实现了人鸟矛盾的空间引导和生态平衡。
2.多样化的耕种模式设计:项目根据玛纳斯县四种主要地形(沙漠、山地、丘陵、平原)和作物生态习性,开发了六种榆树与农作物结合的种植模式。这些模式针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鸟害问题进行了精准设计,确保榆树的种植形式与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相协调,减少了鸟类对农作物的破坏,提供了一种空间上的策略突破,为相似环境中的农田人鸟冲突提供了创新参考。
3.生态湿地栖息地的建设:项目设计了生态湿地作为鸟类的替代栖息地,根据危害鸟类的生活习性和食性,提供筑巢地和食物源。这不仅减少了鸟类对农作物的依赖,还在空间上实现了人类活动与鸟类生存环境的分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项目巧妙地将当地居民信仰的榆树融入生态保护策略中,不仅增强了项目的文化认同感,还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和保护意识。通过这种融合,项目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也尊重并强化了当地文化,为项目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空间策略突破与参考价值:本项目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生态设计,成功解决了玛纳斯县农田与鸟类之间的冲突。这种空间策略的突破不仅在当地实现了人鸟矛盾的缓解,还为其他类似场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