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养交叠 破界相融——耦合理论下陕西宁强县中心片区弹性医养单元空间规划与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26 21:18

浏览量

314
作品编号:ILIA-S-202412715
主创姓名:张建鹏
设计成员:张建鹏:惠同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颐养交叠 破界相融——耦合理论下陕西宁强县中心片区弹性医养单元空间规划与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吴博 张韵 魏佳赟
设计时间:2024-08-06
项目地点: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项目规模:61.1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图三

本方案以宁强县中心城区的空间设计为核心,从居民需求和医养服务现状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医养环境的规划导则。通过时间、空间、智慧三维耦合,制作了一套满足居民医养需求的综合性规划策略。在整体规划方法与思路上,引入了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研究模块间高耦合度的实现途径,包括控制耦合、直接耦合、公共耦合和间接耦合。通过多维度耦合交叠最终实现集约高效、生态性,文化性高耦合的未来颐养家园,本图是规划设计后的结果呈现。

设计说明

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背景,尤其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县域层面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西部县级的医养服务在发展速度上与经济更发达的城市间出现显著差异。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杂居现象、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医疗观念上的不同,均导致了医养资源配置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如医养设施的共享困难、服务的可达性不足以及医疗空间对应变需求的弹性不足,导致人文化环境联系性减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的医养服务矛盾。本方案针对陕西宁强县中心地区的医养单元空间规划,特别是如何通过多维度耦合的视角进行规划和更新。方案的内容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相关场地问题研究以及调研分析,第二部分引入耦合理念与场地结合第三部分为方案规划更新以及耦合成果分析,第四部分为场地基本要素更新规划与弹性空间的具体设计。本设计方案以医养服务矛盾关系比较显著的宁强县中心城区为例,从空间、时间、虚拟三个维度出发,运用耦合理念实现人、文化、环境高度耦合的医养生态规划策略。

图一

本张图对宁强县当前的人居环境和医养服务设施进行了详细分析,调研了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对于医养服务需求与提供之间错位的影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县域,医养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服务设施的不足和分布不均加剧了这一问题。宁强县的城市特征、区域特色及生态条件,尤其是在老城区和深山区域,都反映出医养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基础设施的滞后,本图为宁强县医养环境规划方案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图二

本图在整体的规划上引入了物理学中耦合的方法和概念,模块之间的联系程度,耦合度越高说明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或接口数量越多联系越紧密。在反映城市公共职能聚集发展所呈现的状态,考虑不同城市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状况,实现各个区域的协调运作。系统能够应对不同的环境,并且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构建医养环境单元,首先要考虑到文化,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空间单元结构,布局,形式和建筑群体。从而实现多维度高耦合的医养环境体系。

图四

本部分主要针对康养空间设计,因为机构康养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边缘地带,场地与自然相融,对于养老者来说要塑造出家的温暖,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这不仅体现在空间形态上,更体现在心理感受上。因此在布局上也采用了羌族本土化的结构,将“大”化解为“小”,寻求传达出亲近、适宜、柔软的感受,力求让每一位居住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尺度与归属感。从整体规划上看,采用了“组团化”的布局方式。每个组团规模适中,既保证了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又避免了过大的体量带来的不适感。组团内部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如设置了各种尺度适宜的交流、休息和娱乐空间,使每一位居住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养生活。在弹性空间设计上应用了平灾转换的规划设计,应对应急事件时可以更好的进行场地转换。

设计感悟

本设计以医养服务矛盾关系比较显著的宁强县中心城区为例, 以文化生态学为基础,从空间、时间、智慧三个维度出发,运用耦合理念实现人、文化、环境高度耦合的医养生态规划策略,并且本方案为特征相似的西北县域医养建设提供一套可靠的方案,推进西部杂居地区医疗体系现代化发展。

设计亮点

本设计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养服务矛盾点,规划针对县域核心城区场地空间、时间与人群需求问题,立足于多维耦合理念,构建空间与时间耦合模型,激发场地空间活力与利用效率,唤醒场地历史文脉,并通过二者要素的拓扑耦合方式实现虚拟耦合模型三大系统的落地,以空间、时间和智慧的多维复合最终实现集约高效、多元共享、智慧开放共治共建的医养健康家园。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