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守望——从废墟到生态复兴的自生长栽培建筑方案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23 14:24

浏览量

283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84
主创姓名:于周畅
设计成员:于周畅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城市更新
项目名称:废墟的守望——从废墟到生态复兴的自生长栽培建筑方案
院校名称: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李亮
设计时间:2024-05-27
项目地点:香港-新界东北堆填区
项目规模:915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城市更新

设计策略图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的现象越发严重,这种病化的异质化土壤的面积逐渐扩大。几乎被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地质层。而垃圾填埋场作为传统的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已逐渐演变为城市中的灰色空间,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如何对已关闭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和场地再利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类型,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那么在土壤城市的大纬度下我从异质化土壤层面来切入,并提出废墟城市的理想,也就是异质化土壤城市的设计补充。来重新推测与思辨人与废墟的关系,从而勾勒出人与废弃物共存的未来关系世界。 这些废弃物构建了新的审美秩序与东方独特的“物哀”美学,在我看来废弃不仅仅意味着消失,也意味着再生,它将有可能成为城市未来可能性的有效探索,将那些隐藏的异质化的内容转换成一种丰富多元的土壤城市设计补充,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

设计说明

在面对垃圾围城、病化土壤的挑战时,在危机设计语境之下,我们以创新的栽培建筑概念为核心,试图建设一个在病化土壤边界的隔离净化带,通过将垃圾堆中的潜力材料再利用,建筑框架与树木共同生长,实现了垃圾的再生利用和生态建筑的融合。这座栽培建筑不仅通过自然生态结构的发展与周围环境形成微妙和谐的关系,而且具备了自适应结构,能够灵活适应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土壤修复和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实现了对病化土壤的持续改善。 这一方案注重公众参与、教育和展示,重新激活废墟并逐渐纳入人的公共活动,将居民活动融入栽培建筑的设计和维护中。致力于解决土地资源浪费、土壤病化污染、民众生活环境影响等问题,以可持续性、自生长性和社区参与为特点。使本被迫游离在城市概念之外的废墟空间成为社会流动与分配居民空间的外延。由此,废墟城市设计理想也更显示出了更多元且具有张力的价值维度,为土壤城市的构建带来了更加健康、可持续和具有活力的未来构想。 呈现物哀/废墟美学——作为在城市遗骸、文明废墟之上生成的一种介于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的审美经验,于哀伤、颓败,荒芜之中蕴含着人类重生的激情和热望。

前期调研、作品选址与整体鸟瞰分析图

作品名为废墟的守望,一个从废墟到生态复兴的自生长栽培建筑方案。是面向未来的,对垃圾填埋场的整体规划改造设计。 在面对垃圾围城,病化土壤的危机挑战下,以拥有自生长和自适应特点的栽培建筑概念为核心,实现垃圾的再生利用和生态建筑的融合。将居民活动纳入栽培建筑的设计当中,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以及垃圾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作品在城市遗骸中呈现废墟美学的独到,这项工作指向了一个未来,在那里废弃和再生结合在一起,于哀伤、颓败,荒芜之中蕴含着人类重生的激情与热望。 选址是位于香港的新界东北堆填区,这里每日接收约2500吨的都市废物,建筑废物。此堆填区距离居民区仅一到两公里,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地有着独特的地势条件,在最低处形成低洼夹角地势,并且下方就是污水收集厂,我的栽培建筑主体将设立在这,背靠城市,面向废墟。

作品人视角互动效果图、节点分析图与爆炸图

自生长栽培建筑规划划分为四个区域,首先是生态科技与净化核心区域。中心置入垃圾焚烧厂来净化垃圾,两栋交叉的高楼中,高透明性的楼强调开放性用于社会活动、展陈与休息,密封性的楼保障安全性用于办公和对土壤的科学研究,记录土壤档案。同时融入植物的栽培与生长。其次是艺术与自然交融区域,位于延伸出来的格子中,主要纳入人的活动,注重人的体验,设置了许多交互体验,交融着绿植与花园。最后是点状分布的待开发区域,与废墟区域。人们从生态科技与净化区域进入,来到互动与体验的艺术自然交融区最后对待开发区域进行守望与关注,体验废墟再生的过程。

作品整体效果图与节点效果图

栽培建筑的整体规划设想是在垃圾填埋场边界实施,形成一个从边界到中心逐步扩展的自生长净化过程。从垃圾堆中将可再利用的潜在材料进行回收,用于建筑框架搭建,其余垃圾会被垃圾焚烧厂净化。并为可持续环境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使框架与植物共同生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给自足的栽培建筑设想。 当土壤净化率为0时这是一片废墟,当净化率达到百分之50,呈现生态逐步复苏的景象,当净化率达到一百时这里会变为开满鲜花的城市,将废弃与再生结合在一起

设计感悟

作品从“适应性策略”设计视角出发,探索垃圾填埋场的废弃地改造,意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有效的景观修复和功能再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设计亮点

在面对垃圾围城、病化土壤的挑战时,在危机设计语境之下。作品通过创新的生态建筑和土壤修复技术,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转化为融合生态修复、社区参与与艺术的可持续公共空间。利用回收材料与树木共生的自适应结构,使其从垃圾废墟到生态复兴,创造了一个能够满足情感需求与人文传承的艺术和技术空间,使本被迫游离在城市概念之外的废墟空间成为社会流动与分配居民空间的外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这片重塑的土地上,废弃与再生、悲哀与希望交织出一幅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