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咫尺烟火间——用一个“站前广场”激活周边“花漾空间”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82
主创姓名:陈美含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穿梭咫尺烟火间——用一个“站前广场”激活周边“花漾空间”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赵艺源 李畅
设计时间:2024-07-03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项目规模:约6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总平面图与周边环境深入剖析
此图包含气候区位分析、周边环境的深入剖析、总平面图以及部分小结点效果展示。鄠邑区在城市更新的潮流中较为滞后,口袋大小的场地也要通过精巧的设计焕发出更高的价值。将周边环境根据需求、现状分为四块,分别进行分析并给出设想或总结,考虑鄠邑进去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降水量,最终为设计地块得出“独特解决之道”。这个分析过程也正是设计的构思过程。尊重各年龄层、各兴趣群体的不同需求,保留鄠邑文化气息。
设计说明
项目地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西户铁路户县站站前广场对面,占地约6000平方米。东南两侧均为由老旧砖墙隔开的居住区,对于城市规划拥挤老旧的鄠邑而言,这片面积不大的城市公共空间面相的不仅有往来户县的匆匆旅客,为往来鄠邑的旅客提供交通中转,更承担着周边鄠邑人民交流、休闲、会面的需求。是展示当地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一个窗口。因此,考虑到场地性质和多样的使用人群,方案概念从“人”的心理出发,考虑到“寄寓”、“展示”、“安定”、“荣誉感”等心理需求,全力打造“活力景观”——在小场地上人为创造层次丰富的多重穿梭空间。通过将封闭围墙变为廊道的手法,将场地的边界变为中心;通过联动西北角绿地,将公交站从拥挤的双车道边移入场地,使得拥有不同使用需求的旅客和本地居民自然分流;通过构筑物的设立(如半月公交站台)丰富空间层次,融入文化元素。此外方案的施工耗材来自回收建筑材料,植物选用本土品种,设施注重互交、可改动,力求通过设计从人文、体感、精神、经济方面做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一个“站前广场”,激活周边“花漾生活”,于咫尺空间营造精致的烟火气。
▲场地分析与方案概念生成
此图包含场地分析过程、人文心理思考、需求分析、概念衍生以及设计目标。为了更好体现设计中的灵动,方案的思考过程与概念衍生采用概念手绘的形式来表达。详细说明方案是通过哪些手法达成沟通和连接不同人群、归还公共空间(如廊道的设计,将场地的“边缘”变为花漾空间的“中心”)同时保留鄠邑气息的目标。时刻贯穿以人为本、结合自然的理念,做到“新”的同时不破坏“旧”的人文气息。
▲空间策略与场地分区
此图展示整体鸟瞰,同时包含空间营造策略、空间过渡手法、场地结点、功能分区等分析图。展示方案是如何做到“穿梭咫尺”烟火间,让一块小而闭塞的空间焕发生机的——概念上通过四大手法制造丰富立体空间;细节上通过触感、色彩、声音、材质等的过渡变换,达成心理感受的营造、行为活动的引导、人群分流的暗示。比如有高低差的公交站台,它不仅缓解交通拥挤,还自然的让场地达成行人分流,高低差的营造更是使空间充满乐趣。
▲要素选择与廊道等设施分析
此图包含要素选择、廊道详解和特殊设施分析。要素选择注重低成本、可实施、可持续、地域特色和生态友好。(如“廊道”、“半月公交站台”还有一些其他构筑物、小品均使用回收建筑材料,植物选种则是搭配鄠邑本土植物。)从使用上设置注重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为来往游人旅客提供可以留下自己痕迹的交互功能设计。
设计感悟
让小而闭塞的空间焕发生机,做新的同时不破坏“旧”的人文气息。具体优势:①可持续发展:流动商贩等情况纳入考虑。植物选种可迭代②生态友好:施工选用回收建筑材料。高差景观有雨水滞留设计③开放包容:将可达性低的场地开发融通④以人本主义出发:满足人“留下痕迹”“地区自豪”等心理,营造有鄠邑氛围的名片。
设计亮点
方案让一块小而闭塞的城市边缘空间焕发生机,在“新”思潮与“旧”氛围间争取平衡,力求打造一块近在咫尺、具有“精致烟火气”的城市公共空间。场地整体呈现凤凰腾飞的形态,将场地西北侧的荒废绿地纳入考虑范围进行联动设计以相互成就完善功能。方案注重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为来往游人旅客提供多种可以留下自己痕迹的交互功能设计,比如亮点之由旧墙体挖空、搭建而成的“穿梭廊道”,它营造了多变、多功能、多景色的带状空间,将原本的“边缘”转化为体验上的“中心”;再比如亮点之“高低站台”,它将公交站内移缓解交通压力,同时自然将不同需求的游人分流,高低差营造出的竖向空间更是为场地增添乐趣。方案还尊重各年龄层、各兴趣群体的不同需求,从材质、树种、构筑物等细节入手,保留鄠邑文化气息。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