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再呼吸——基于功能湿地理论的滨海盐碱地修复与规划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63
主创姓名:吴露涵
设计成员:赵天硕 陈柯 王晓彤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恢复性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海盐再呼吸——基于功能湿地理论的滨海盐碱地修复与规划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叶洁楠
设计时间:2024-08-20
项目地点: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南部区域
项目规模:10.45万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恢复性景观设计
场地资源分析
选定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湿地修复地。进行调查研究并探寻滨海废弃盐田面临的主要土地盐渍化问题,希望通过生态规划的手段帮助湿地对盐渍化地区的修复。通过建构系统的湿地排盐体系,发挥湿地排盐得生态和经济效应,服务滨海人居环境建设。
设计说明
本设计地块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南部区域,占地面积10.45万公顷。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为了改善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发挥湿地排盐的生态和经济效应服务滨海人居环境建设。
首先,我们采用“3+1”的模式,根据功能湿地理论进行土壤修复和重新规划,宏观角度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建构,中观角度进行场地空间分级,对现有可利用资源整合、分级,微观角度进行排盐、阻盐细节性修复设计,以及构建湿地、人居、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整个设计在治理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对于该地区的产业和土地资源进行再规划和改良,促进当地生态和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现状问题与设计思路
根据场地现有的现状资源和历史人文分析,并且基于功能湿地理论,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性研究,恢复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南部区域流域内的宏观湿地生态系统,并通过湿地系统的蓄淡排盐的功能解决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南部区域的盐渍化问题。
总体策略分析
采用“3+1”的模式,根据功能湿地理论进行土壤修复和重新规划,宏观角度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建构,中观角度进行场地空间分级,对现有可利用资源整合、分级,微观角度进行排盐、阻盐细节性修复设计,以及构建湿地、人居、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
细节生态修复策略及效果图
在微观层面,基于生态规划完成的基础上,从排盐-阻盐角度提出三种类型
的湿地公园在盐渍化治理的思路。在排盐湿地与石井盐田的生态景观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时,通过“景观生态化”,将盐田盐渍化的不良优势转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分别从排盐湿地的斑块、廊道、基质出发,通过建立盐田公园景观节点、营造滨和廊道景观和打造绿道景观三个方面,并通过鸟瞰图和效果图展现了理想中治理的效果。
设计感悟
本项目基于功能湿地理论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既是解决滨海废弃盐田盐渍化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和较高的生态效益。并且能确保滨海盐渍化地区在保持充足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实现更优的生态效果。且能在提升地块的固碳能力、节能减排等方面带来的一定的生态效益,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亮点
本设计以功能湿地理论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角度,科学合理的得出一套低成本可持续的解决黄河三角洲南部片区盐渍化问题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改良建设用地的盐渍化,使其成为更加适合开发和种植的良性土地,平衡生态修复和人居建设。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