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护行动,守护生态‘狸’想”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07 15:11

浏览量

398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10
主创姓名:葛梦婵
设计成员:赵瑜 吴泽华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恢复性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狐护行动,守护生态‘狸’想”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琼
设计时间:2024-06-07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恢复性景观设计

项目背景、物种信息

1930年前圣华金敏狐的种群曾经在加州的圣华金山谷蓬勃发展,在1930年之前,敏狐的活动范围可能从南部的克恩县向北延伸到圣华金河谷西侧的康特拉科斯塔县和东部的斯坦尼斯劳斯县。 1958圣华金河谷大约一半的自然群落转变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导致了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 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约有200万英亩,或3000平方英里的适当栖息地被认为保持在圣华金敏狐的划定范围内。在此期间,大部分剩余的栖息地很快被发展和灌溉农业所取代,导致在1959年至1969年期间,圣华金敏狐的范围内减少了34%,并在1958年至1970年期间损失了49万英亩的原生植被。1967年3月11日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根据《濒危物种法》将敏狐狐列为濒危物种 1971年6月27日根据加州濒危物种法案,圣华金敏狐被宣布受到威胁。 1979在圣华金河谷地区超过340万公顷的历史栖息地中,只有大约149734公顷(4.4%)是未开发的,从那时起,大量的额外开发已经发生。在剩下的栖息地中,大部分被分割成小块,其中许多太小,无法养活一个敏狐,在许多地方,由于越野车的使用、垃圾倾倒、啮齿动物中毒、家养狗和其他不利影响,剩余的栖息地正在退化。 1983圣华金敏狐被纳入圣华金河谷恢复计划的高地物种。 1993年圣华金谷生物技术委员会估计,只有大约 1-5% 的圣华金敏狐的原始栖息地留下来了。 城市栖息地的涌现:在塔夫脱市和科林加市以及贝克斯菲尔德都观察到圣华金敏狐的幼崽,MBHCP大都市贝克斯菲尔德栖息地保护计划在贝克斯菲尔德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的东北和西南部确定了两个潜在保护区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被认为对圣华金敏狐具有特殊的价值。

设计说明

圣华金狐狸是北美最小的犬科物种,目前被列为联邦濒危和加州濒危物种。农业、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圣华金狐狸90%以上的原生栖息地,其作为一种“保护伞物种”,栖息地的退化不仅威胁到该物种本身,而且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目前圣华金狐狸只保留了 4,140平方公里的高适宜性栖息地和7,268平方公里的中等适宜性栖息地,而且大部分栖息地高度分散,多数狐狸从自然栖息地转向城市内生活。然而,这种栖息地转变的后果是圣华金狐狸种群的分裂和隔离。这不仅限制了狐狸的活动范围,还造成了觅食困难、阻碍迁徙并增加死亡风险的障碍。贝克斯菲尔德目前是圣华金狐狸活动范围最大的城市,估计有200-400 只狐狸分布。 从景观规划视角出发,我们的目标是为贝克斯菲尔德市内的圣华金狐狸打造一个栖息地适宜、生境连通、生物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提出环境营造、人工巢穴和社会参与三种策略,并将三种策略对应圣华金狐狸的幼患期、分散期、配对繁殖期三个时期细分出具体方案。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打造适宜的生态廊道将敏狐城市内的栖息地与自然栖息地相连接,从而营建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创造出美观、生态的公共空间;增强市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生态友好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物种威胁、廊道规划

一、敏狐在城市中受到的威胁 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空间重叠 、景观灌溉对巢穴的威胁 、栖息地的破碎化 、车辆的威胁 、复杂的路网 、过高的灌木景观带来的威胁 、围栏带来的威胁 、 植被种子的减少 二、廊道的规划 核心区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适宜的规划生态源地,规划生态源地多分布在城市公共绿地以及水资源丰富的克恩河沿线绿地;且通过看加狐狸分布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圣华金狐大多数分析在规划生态源地的范围内及附近,因此规划生态源地对后期的最终生态源地选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狐狸在规划廊道的分布: 通过源地和阻力面的叠加计算出各源地间的最佳成本路径,并舍弃掉一些重看面广、穿越难度大的路线,最终得出的廊道大多贯穿城市绿地和水体周围,但由于贝克斯菲尔德市城市建设用地占比大,所以这些廊道也不可避免地穿越城市道路与建筑边缘等用地。

策略一、策略二

针对幼崽期的具体策略: 一、 1.设置隔离缓冲区 划定缓冲区范围:距离人群密集区域50米以外(公共绿地)设置缓冲区(半径大于1.8公里) 2.植被隔离墙 3.篱笆景观:周围的区域通常会长满杂草、野花、藤蔓、灌木和小树,形成独特的生境 二、构建适宜的缓冲区植被群落 蚱蜢(昆虫-) ----草地+灌从(蜜源植物---2-5月可食用) 甲虫(无脊椎动物)------林地(枯木倒木) 地面筑巢鸟类-----灌丛、林地(枯木倒木景观) 白足鼠、小囊鼠(啮齿)----灌从、林地(食源植物----2-5月可食用) 草地---矮灌从------林地(枯木倒木景观+食源、蜜源植物) 三、搭建人工家庭巢穴,为狐狸家庭提供遮蔽场所家庭巢穴的尺寸、材料、入口、放置的环境 四、协调人狐关系缓冲区外部设置展示狐狸文化科普教育区 针对分散期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分散通道(穿越阻碍) 主路------抬高台阶+植被隔离 +地下人工逃生通道 二级路----人狐分流+地面狐狸路径(慢行道与植草沟) 二、营造觅食空间(散点绿地) 点状绿地:灌丛、林地(食源植物----6-9月可食用) 草地+灌丛(蜜源植物---6-9月可食用 林地(枯木倒木) 灌丛、林地(枯木倒木景观) 建筑周边植被构成:草坪+乔木、灌从+乔木、草坪+灌丛+乔木 建筑围墙:立体绿化(鸟类、昆虫) 三、搭建人工休憩巢穴,为狐狸提供停留空间巢穴的尺寸、材料、入口 四、引导狐狸分散 户外低干扰游览(自然科普):跟随狐狸分散路径进行步行、游览、狐狸习性、食物链科普分散路径监测(粪便、气味、红外相机)

策略三、愿景

针对繁殖期的具体策略: 一、划分生态圈层 核心栖息地:作为小型哺乳动物保护的核心区域,该分区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减少游憩路径与游憩活动节点,并调整和创造合适的植被、水体以及掩体条件 公园游憩区:应当注重在降低游憩干扰的同时尽可能的创造多样化的游憩功能,增强公园的吸引力。 生态过渡区:是游憩者接触小型哺乳动物的主要空间,在此应当充分考虑如何通过最小干扰化的途径为游憩者创造进行小型哺乳动物观察与了解的机会 二、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 矮灌、林地(松树等本土、食源树木;灌木10-1月) 矮灌木、草地(枯木/倒木;松树等本土、蜜源、食源树木10-1月) 水池(水生植物0.2-1米高;有水质净化效果的植物种类10-1月) 矮灌、林地(松树等本土、食源树木、灌木10-1月 矮灌、草地(乡土植物、灌木10-1月) 三、搭建人工繁殖巢穴、为狐狸提供配对、繁殖空间开口直径:6英寸;长度:10英尺;在入口和室之间插入30度的弯头(巢室有开放的底部,有利于排水。也让狐狸有机会从房间里挖出来扩大巢穴。 最后,在底部切出开口(条或孔)修建隧道以方便排水。 四、协调人狐关系 环境监测:植被调查、水质监测参与巢穴搭建:了解狐狸筑巢的行为、狐狸巢穴教学、组织志愿者参与巢穴搭建活动狐狸观测:样线巡护、观测狐狸繁殖期习性 愿景: 在幼崽期可以达到城市人类对狐狸低干扰;保证城市狐狸基本生存;城市设置狐狸科普监测 分散期可以达到安全的狐狸分散逃生通道;通道沿途营造生境与巢穴;设人狐分流科普游览线路 繁殖期可以构建生境丰富狐狸栖息地;安全温暖的狐狸繁殖巢穴;科学环境监测与狐狸救助

设计感悟

此项目不仅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还带动生态旅游等经济发展,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此项目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确保敏狐种群稳定,对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设计亮点

针对圣华金敏狐的三个时期细分出三个时期的各个策略 幼崽期 目标:构建软性屏障、降低干扰 1.公共绿地设置缓冲区、暂时为哺乳期和幼崽狐狸提供临时栖息地 2.构建适宜的缓冲区植被群落 3.搭建人工家庭巢穴,为狐狸家庭提供遮蔽场所 4.协调人狐关系缓冲区外部设置展示狐狸文化科普教育区域、幼崽监测、科学投食 分散期: 目标:构建绿色廊道、连接引导 1.构建分散通道(穿越阻碍)主路;二级路------人狐分流+提供地面狐狸路径(慢行道与狐狸通道并行)+逃生巢穴 2.营造觅食空间 点状绿地 建筑周边 3.搭建人工休憩巢穴,为狐狸提供停留空间 4.引导狐狸分散 户外低干扰游览(习性科普)、分散路径监测、气味引导 繁殖期: 目标:构建自然栖息地、和谐共生 1.划分生态圈层 2.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 3.搭建人工繁殖巢穴、为狐狸提供配对、繁殖空间 4.协调人狐关系环境监测、参与巢穴搭建、狐狸观测室 三种策略分别从环境层面、人工营巢穴、社会层面出发,分别实现营造栖息地适宜性、打通生境连通性、打造生物多样性的三个目标,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