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3/04/13 11:26浏览量
1634“融合生长”——襄阳岘山体育公园更新改造设计说明
历史文化:
襄阳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庐、水淹七军这些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优渥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历史资源是本项目大的建设背景。
区位及范围:
地块位于中心城区,片区功能定位为以居住和商业功能为主,兼具文化娱乐、运动休闲、旅游功能,是彰显古城风貌的城市综合功能片区。地块规划范围约6.98公顷,西起真武山,南至岘山山脚,北接襄水文化景观长廊。
场地使用现状: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
自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湖北省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城市内各项建设百废待兴,湖北人民也变得更加重视健康与生活。据统计,襄城区2019年襄阳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已跨过体育产业爆发分水岭;2019年底,襄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2平方米,距2020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仍有差距。
襄城区作为古城也作为老城区,现有的运动设施较为稀少、陈旧,已有的非常受欢迎的旱鸭子游泳馆是旧厂房改造形成,即将面临拆迁。周边居民的康体健身活动以环岘山跑步为主,形式单一,现状体育设施已无法满足周围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
岘山的漫跑人群是大量的、年龄段是多样的,除了跑山之后,没有相对静态的活动场地与活动空间,同时也没有人们跑后相聚的多功能场地,由此这片岘山脚下的约7万平米变得难得的珍贵,这将会给予老城人民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妥善利用和处理好这块宝地,对周围场地会起到带动的作用,同时也会让这种自然风景区周边多一种场地的使用功能,值得推广。
场:场地内高差约15米,共存在6块场地高差,地形东侧向西下沉,居住区分许在东侧临山处,而西侧平缓地区布置厂房,中部地区由陡壁隔断。大大小小的混泥土管在场地内随处散落,选择保留部分使其自然的成为了工业景观的一部分。
路:场地内部交通简单,场地整体空旷空间较大,内部交通多为围绕工厂以及空地铺设。居民楼临近山体,道路较少且不够便捷,通过青山路和岘铭路两条道路对外连接。
筑:建筑主要分为三大块,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厂房区。内部北侧工业设备临近入口处,可作为工业展示作为一大观赏展览点。居住区临近山体,建筑整体较为老旧,穿插场地内部较为影响整体设计造型。厂房区建筑较为完整,高度适中可作为室内体育馆完整保留。
绿:场地内部绿化除却山体本身树林,仅有厂房区有较少绿化种植,而居住区隐藏在树林中,整体建筑缺少景观观赏绿化点缀。
设计理念
一、打破“高低”的边界:
地高差大、地形陡徒是本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最大程度尊重场地本身,依山就势,保留现状5块高差和部分工业遗迹,分别植入“工业广场、艺术建筑、活动草场、静谧花园、健身之家”五大功能区,高程差将地块自然分隔,设计通过轻介入的手法,以少量的投入实现价值的场地利用的最大化。不大拆大建,通过对道路、建筑、景观等元素的设计布局去化解场地的高差。用一条长400米的文化健身步道将各场地有机串联。覆土艺术建筑布局在三大地块高差的衔接处。建筑与场地的融合,大地如同掀开了一角,建筑仿佛生长在场地之上,眺望城市与远山。
二、打破“内外”的边界:
在人群普遍“亚健康”状态下,运动与自然变得尤其珍贵。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公园,是衡量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场地内的艺术建筑的功能定位为艺术馆、可植入轻餐饮、艺术展等休闲业态;健身之家内布置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健身空间,并配套康体业态。活动草场和静谧花园,则布置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五人制足球及网球场。室内外场地融合,满足全年龄段、各运动目标人群对休闲生活的需求。全方面考虑场地的综合性,将人的多重需求和谐统一,从人群的“年龄”和“规模”两个方面排列,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喜好的人群需求的场地。重视并提高弱势群体可以公平享受社区体育设施的机会。通过对场地体育场和休闲地块的植入,我们希望把体育公园作为岘山山体边缘的一部分,提供一处岘山脚下运动、休闲、观景的首选空间。让在岘山游览、跑步后的人群可以引流到体育公园,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运动健身。
场地设计说明:
体育公园主要包含标中心广场区、艺术建筑区、活动草场区、静谧花园区、厂房改造区五大功能区,除了满足康体健身和训练功能要求外,还将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每块场地之间的高差通过道路与建筑进行连接。
中心广场区:为场地的主入口,是市民休闲集散的住空间,场地以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为主,保留了一些现存的工业遗址,并新增攀岩沙坑和滑梯等休闲设施等;
艺术建筑区:主体为连接两块场地的覆土建筑,内部布置轻商业业态,提供食物饮料供应设施,让市民锻炼休闲两不误;
活动草场区:场地内包括3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3个羽毛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是运动场地最为集中的区域;
静谧花园区:是一处私密、独立的活动场地,我们巧妙的利用现状场地的规模及高差,天然的与其他区域分割开来,场地内只布置了1个网球场。
厂房改造区:将两座现有厂房进行改造,保留现有厂房钢柱结构主体,仅替换建筑表皮,室内布置篮球场与游泳馆;
充分利用山地的高差把场地功能活动添加其中,把原本不好处理的地形差变成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活动空间。结合工业遗址打造一条长度约300米的耐候钢廊道,把景观与场地充分结合利用起来,运动同时可参观山野美景。分散布置三处停车场,方便市民快速抵达相应的区域,减少不必要的折返,同时也减轻了外围交通的通行压力。
建筑专项设计:
1、覆土建筑设计
建筑的功能定位为艺术馆、休闲馆。建筑主体充分体了现建筑与场地的融合,仿佛建筑就长在场地之中。在建筑内部观察外面的景观空间仿佛周围的景色都是建筑的背景画,充分体现建筑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的功能。
在高地,建筑作为自然的延申,翘起的屋顶是景观步道的高潮,引导人扶阶而上,眺望城市与远山;大地如同掀开了一角,缓坡而下,入口处挑高的屋顶与工业遗址进行对话,建筑本身就犹如一座艺术品,正对场地的主入口,生长在场地之上。建筑的设计灵感同样来源于襄城古代的建筑风貌,仿佛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建筑开敞的建筑,玻璃幕墙模糊室内室外的界限,将景观引入室内,将视线引向远方,眺望室外的工业遗址,下层广场的视野中,建筑呈现处截然不同的面貌,如同悬浮的盒子,简洁的形体衬托雕塑感的工业遗址,台阶嵌入景观坡地,徐徐而上。
2、工业厂房改造
随着城市的更新和产业的升级,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为公共场所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都呈现出的一种建筑再生手段。通过保留部分工业痕迹,它既延续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又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襄阳岘山脚下的厂房改造要重新审视现有厂房的建筑结构,场馆高度,空间组织,自然采光等诸多议题,为襄阳的市民提供一处健身之家。
在建筑结构和场馆高度上,两座现有厂房为单层的钢结构大跨度立柱,建筑高度约7米;我们建议与结构工程师配合,在不显著增加屋面荷载的前提下,探索保留现有厂房钢柱结构主体,仅替换建筑表皮。面积较大的厂房长100米,宽约50米,将作为主场馆容纳三个篮球场;而较小的厂房中将放置游泳馆。室内篮球场和游泳馆场上空的净高要求为7米,与现有钢柱高度基本一致。在此空间净高之上,建议增加一套支撑金属坡屋顶的钢绗架,改造后场馆的室内中线最高点约为14米,建筑周边最低点约9米。这样的空间布局相当与在现有厂房主体结构之上,新增一层屋面架构,既符合室内运动场馆的空间高度需求,又可以利用绗架之间的空间安装照明和空调通风管道设备。
在空间组织上,大场馆内部分球场运动区,配套服务区和健身房。值得注意的是,仅在需要高空间的球场运动区上空布置绗架,这样既减少结构跨度从而降低造价,又能够将厂房的巨大体量通过不同高度的片区化整为零,从而在外观上削减建筑体量。球场南侧的配套功能区中一层布置有更衣室,仓储室,体育用品商店等仅需要3米标高的低空间,从而可以通过这一区域尽端的楼梯上至夹层,从夹层上既能看到篮球赛,也可以开展瑜伽课等诸多活动。
随着时间变化的自然采光能给体育场馆带来活力。在7米高的砖墙和绗架所支撑的屋面之间,是2米高的连续长条高窗。它不仅为室内提供均质的自然光线而不造成炫光,更让人感到建筑屋顶轻盈地被绗架托起。通过室内走道串联大小场馆,大场馆的更衣室等配套设施也能服务较小的羽毛球馆。
建筑周边有很多类似的单层厂房,基本面貌为蓝色的铁皮平屋面。通过红色的砖墙以及金属坡顶,这两座改造后的建筑能够迅速从周边厂房的单一形象中被区分。于此同时,砖墙和坡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元素,通过它,我们传递出“健身之家”的设计概念。
头条:
喜迎旅发·牡丹江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方案设计——体育公园提升方案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地铁19号线世博大道站出入口景观建筑设计实施方案
洞头半屏岛韭菜岙村旅融合项目暨半屏山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及停车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