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深海——基于MCP理论下珊瑚碳汇的生态系统设计研究
作品编号:ILIA-S-WORL11563
主创姓名:林梓豪
设计成员:魏康月 杨昊璇 王一骁 秦照辉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思之深海——基于MCP理论下珊瑚碳汇的生态系统设计研究
院校名称: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唐云 徐娅
设计时间:2023-04-12
项目地点:中国香港桥咀岛
项目规模:约350万㎡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展板1
展板1一包括内容:基地原始平面图、前期问题总览压底、碳中和背景、珊瑚生态系统碳汇原理、区位分析、珊瑚存量变化、桥咀岛珊瑚白化面积趋势、多方面因素对于珊瑚生态系统的影响
设计说明
近年来,香港桥咀岛的珊瑚生态系统遭受了珊瑚白化事件的频繁袭击。这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蓝色碳汇。为了保护这一生态系统,本设计在“打破边界”的立场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旨在探讨MCP理论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碳中和方面的应用。
本设计将结合海底动力流装置系统、近海净污绿地系统构建、划定珊瑚环境监测以及实验区域等创新手段,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存的环境。其中,本设计将研究珊瑚礁海域实施装置、人工治理、海底种植、改善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措施,并运用MCP理论来提高珊瑚礁区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设计还将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系统,以及社区组织参与等方式,加强陆海统筹,减少陆源营养盐输入,提高惰性碳转化效率,搭配人工上升流装置促进营养盐循环等措施,从而有效促进MCP固碳、储碳及向深海输送碳能力。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生态友好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板2
展板2包括内容:基地规划平面图、环境改造后压底、装置设计分析、总体策略运作系统图示、策略1近海污染系统构建、策略2珊瑚生境监测保护、效果图、未来发展预期
设计感悟
本设计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碳中和背景下,研究微生物碳泵(MCP)理论的价值。MCP理论通过加强陆海协调和惰性碳转化效率,可以有效促进碳固定和向深海运输,从而提高礁区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稳定性。
本设计提出海底动力流装置系统、近海净污绿地系统构建、划定珊瑚环境监测以及实验区域等创新手段,探索MCP理论“打破边界”的应用。
设计亮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CP理论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碳中和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旨在采用一系列创新的手段,包括海底动力流装置系统、近海净污绿地系统构建、划定珊瑚环境监测以及实验区域三大步骤,对珊瑚礁海域实施人工治理、海底种植、改善水质、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措施,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存的环境。
首先,本设计突破“学科边界”,探讨了MCP理论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MCP是指一些微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通过这些代谢过程,微生物将大量的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沉积到海底,形成碳库。MCP理论在珊瑚碳汇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陆海统筹,减少陆源营养盐输入,提高惰性碳转化效率,搭配人工上升流装置促进营养盐循环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 MCP 固碳、储碳及向深海输送碳能力,从而提高珊瑚礁区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本研究探讨了珊瑚礁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珊瑚礁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为了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本设计规划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三,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装置技术——海底动力流装置系统是,促进海洋蓝碳的有效储存和利用。该系统采用气举式人工上升流的技术原理,将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提升至海面,促进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摄入和生长,增加初级生产力,同时通过MCP理论的辅助促进营养盐循环,实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增汇。在碳中和方面,海底动力流装置系统可以有效地储存和利用海洋蓝碳,通过促进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将大量的CO2固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缓解了人类活动对大气中CO2含量的影响,为全球碳中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结合近海净污绿地系统构建和划定珊瑚环境监测以及实验区域,不仅有助于提高海洋碳汇能力,促进碳中和进程,还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未来,本设计将继续深入研究实际运用和价值,探索更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和碳中和方案。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