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双廊滨湖景区生态可持续性规划设计
作品编号:ILIA-S-20152917
设计成员:白天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区规划
项目名称:大理双廊滨湖景区生态可持续性规划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区规划
图片属性:封面
图片描述:直接表明规划区域及目的
设计说明
长期以来古城以及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面对大理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区域的古村落,生态性和文化性兼顾的设计才能够使这样的旅游小镇长期保持年轻的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位于洱海东北面的双廊小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热的兴起,成为了旅者的天堂和休闲的胜地。这样一座偏远而有着异域民风特色的小镇上,一夜之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景区,快速的发展,让人们还没来得急去考察、去规划,就已经变成了,密度高,人集中的区域。肆意建设的旅社、酒吧、饭店如雨后春笋一般。面临如今这样的现状,设计者希望通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一座具有可持续能力的新型民族小镇。
双廊如“月牙”一般静卧与苍山、洱海边,正是大理“风花雪月”之中洱海月的印证,规划适当减少的现状的建设密度,并根据GIS技术对地形的分析,整合低洼处形成自然水景,并将之成为污水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以避免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洱海的危险;因洱海是内陆湖泊没有沿海的延生大陆架,从生态和自身特色出发,没有设计沙滩和海滩浴场,取而代之的是湿地景观和木栈道,定向的让旅者深处自然而忘烦恼,同时,能够安静的欣赏“湖光山色”。
景区整体,采取保留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同时结合内部现代化的设施,做到低碳减排;半山住宿区,分层规划,最大程度的体现公共景观的主题,而背山部分,采取生态边坡种植与钢网防护的方法提高景区的安全性。
图片属性:自然概况分析
图片描述:基于GIS技术对规划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图片属性:旅游资源分析
图片描述:景区旅游资源与现状
图片属性:基地位置与四至
图片描述:描述规划场地的区位条件和周围环境
图片属性:前言与设计愿景
图片描述:对规划区域的理想和希望
图片属性:目录
图片描述:作品结构和脉络
图片属性:鸟瞰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规划场地条件分析
图片描述:道路规划,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分析
图片属性:平面图
图片描述:平面布局
图片属性:建筑形式
图片描述:规划区内实施的建筑样式及造型
图片属性:环保设计
图片描述:规划区内采用的环保技术归纳建议,风能发电,太阳能供暖,水循环技术及立体绿化
图片属性:植物种植设计
图片描述:选用当地乡土树种,适地适树种植
图片属性:湿地保护规划
图片描述:湿地保护规划概念设计
图片属性:滨湖栈道设计
图片描述:内陆湖泊的特色设计,与沿海设计不同,不采用沙滩是景区设计
图片属性:结论
图片描述:设计总结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从开始构思至最后完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希望通过本次规划,想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我是一名在外求学多年的学生,对家乡云南有着很深厚的情感,可因为多年在外求学的缘故,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每一次回家都能为家乡的发展而欣喜若狂,但是同时也为家乡环境的衰退而无比失落,如今,时常会想到家乡的银桦树和山茶花,可渐渐地童年的记忆,那清澈的湖水和巍峨的高山已渐渐模糊。
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感谢这次参赛的机会,能让我将对家乡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之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也是我这次规划的目的。
民族发展相对于区要难上很多倍,经济与科技的落后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寄希望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但落后的发展思维却往往使某些地区得不到长期的利益变成“昙花一现”。这样的情况在云南尤为突出,如今回到家乡,浓重的商业气息早已掩盖了过去淳朴的民风,恶臭的湖水也已取代了美丽的湖泊,城市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经营者的利益,甚至管理者的短浅的发展目光,直接导致了云南环境和文化的衰落。为了这个设计,我重新走完了规划区域的每个角落,本想展示出所有的不好,但内心又不忍这样,想通过这次的规划,呼吁保护我们的自然,保护我们的文化,这样才能使我能的家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