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愈河道——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再野化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19 20:34

投票数

141

浏览量

1234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43
主创姓名:张美婷 黄欣喆 林茂源
设计成员:吴婉娴 曾诗祺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名称:“智”愈河道——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城市河道再野化设计
院校名称: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胡进彬 郭小兰
设计时间:2025-03-19
项目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泥河流域
项目规模:392608㎡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现状分析

导读 本规划设计场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泥河流域,占地约39公顷,旨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结合智慧调控技术,介入再野化手段,系统考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解决场地现有问题。设计从场地、生境、交互三个维度入手,通过蔓延河道完善蓝绿格局、绿地动植物生境营造、面向大众挖掘场地记忆三大策略,智能化将自然景观元素融入河流景观设计中,以突破河道硬质化围墙,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野性河道景观,让河道的植物景观成为人与水之间的桥梁,促进生物物种与人、与城市社区的连接,以实现生境共享,万物共生。 ▲现状分析 项目场地周边自然景观良好,交通便利,历史资源较为丰富。场地南侧有花卉批发市场、遵义市第五中学,人流量相对较大。据实地调研分析,现状高泥河流域与周边社区之间被混凝土硬质化围墙阻隔,破坏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此外,场地水资源较为丰富,除了高泥河主流外,还分布着许多其他支流。但是高泥河整体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水质中的氨氮、总磷等元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超标。为此也导致该场地的动植物生境被破坏,缺乏动植物资源,生物丰富度呈递减趋势。

设计说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和城市的面积占据了原来自然生态的水域面积,城市河道和水域逐渐干涸,动植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在遵义市汇川区高泥河流域,同样存在着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加之河道两侧的混凝土硬质化围墙将居民与水流、与生物阻隔,破坏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重建可持续的河道自然景观空间刻不容缓。 项目设计基于生态修复理念,耦合智能技术,介入再野化手段,系统考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场地、生境、交互三个维度入手,以期逐步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并激活城市社区活力。通过重构场地,柔化河道边界,完善蓝绿格局;营造生境,构建乡土群落;面向大众,挖掘场地记忆三大策略,巧妙运用智能技术将自然景观元素融入河流景观设计中,以突破河道硬质化围墙,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自然野性河道景观,让河道的植物景观成为人与水之间的桥梁,促进生物物种与人、与城市社区的连接,以实现生境共享,万物共生。

▲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高泥河流域存在着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加之河道两侧的混凝土硬质化围墙将居民与水流、与生物阻隔,破坏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重构场地,让人与场地的联系得以和谐可持续?如何营造生境,让其成为可以自循环的生态体系?如何挖掘场所记忆,引起大众共鸣产生交流与互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结合智能技术手段,从场地、生境、交互三个维度入手,深入挖掘高泥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提出智慧调控重构场地、营造动植物生境、面向大众挖掘场地记忆三大策略。

▲植物专项

在选择植物时,首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选择,构成场地植物种类的基调。利用大数据筛选兼具生态与疗愈功能的乡土植物,注重选择瓜果的树种,可为鸟类等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选择多样化水生植物合理搭配,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环境。通过构建五感花园、雨水花园、生态浮岛和生态密林,融入智能化管理,引入植物养护监测、水质监测等,高效维护各空间交界处的微生境,实现各类物种栖息地的连接。

▲节点分析及未来愿景

针对人、场地、自然之间的三大突出矛盾,从“场地、生境、交互”三个维度入手,分别对其设计相关景观节点。通过构建生态植物群落、景观廊道装置等空间,蔓延河道景观,使其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相连接;设计雨水花园带、疗愈花园带等多重生态带,为当地动植物营造多元化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挖掘当地文化记忆,设计文化广场、社区集市等交流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激活城市活力。

设计感悟

以生态修复为基底,耦合智能技术解决场地现有问题,设计通过蔓延河道完善蓝绿格局、绿地动植物生境营造、面向大众挖掘场地记忆三大策略,遵循再野化理念,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智能化协调人工与自然关系,创新性地融合了植物景观与互动装置,为场地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融洽共存的绿色生态空间。

设计亮点

(1)智能化生态修复 在现有场地条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使用智能技术帮助场地生态修复,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筛选贵州乡土植物构建生态密林,并引入植物养护监测,动态优化生态浮岛和雨水花园的植被配置。 (2)蔓延河道边界重构场地 改造摒弃硬质化围墙,采用“缓坡草甸+生态驳岸”的设计手段,将河岸上的绿色空间蔓延到社区内部,打破人与自然的隔阂,同时设计廊桥装置连接两岸社区,拉近景观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3)面向大众挖掘场所记忆 对当地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并在场地设计相应的集市、社区花园等智能化空间以展示其文化,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交流与互动的沉浸式空间。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