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无界,感其行——基于视觉障碍人群友好的出行环境空间设计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60
主创姓名:李晓庆
设计成员:徐杨磊 魏怡然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视无界,感其行——基于视觉障碍人群友好的出行环境空间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黄缨
设计时间:2024-08-19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项目规模:1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相关背景分析和场地现状
针对视障人群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存在巨大的偏差,通过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着重分析目前全球范围内视障人群的增长趋势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对此次设计区域的场地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场地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针对场地目前三种街道空间属性,分析了视障人群所面临的困难。
设计说明
在当前城市出行环境中,针对视障人群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使得视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次设计方案专注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街道区域,通过深入了解视障人群的行为心理及出行痛点,采取了一系列全方位的优化策略,旨在创造一个友好、无界的出行环境,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首先,我们推进了通行路径的无障碍建设,通过铺设连续的盲道系统,并调整盲道材质与空间关系,确保视障人士可以顺畅地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减少行走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次,建立了多感信息标识系统,这些措施有助于视障人士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增强他们独立出行的信心。此外,还在重要的路口和建筑物入口设置了明显的导视标识,以便于视障人士识别方向。为了进一步提升视障人士的出行体验,我们在重要节点处创建了融合视觉艺术与触觉、听觉体验的空间。这些“破冰空间”不仅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休憩的场所,还促进了健障人士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最后,我们在公共场所配备了便于视障人士使用的辅助设施,这些感官代偿组件可根据城市空间需求进行模块化的解构与重组,帮助视障人士克服了因视力障碍带来的不便,提高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本次设计不仅关注于物质层面的改造,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视障人群日常出行痛点分析
本张图着重对视障人群的空间活动特征、行为与心理特征、出行需求与活动类型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视障人群与健全人群、城市街道和社会层面之间的矛盾,并进行了重要性的探讨。在设计视障人群友好的出行环境时,感官代偿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从听觉、触觉和味觉对视障人群出行所带来的代偿反馈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考量,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共融。
设计策略构建与具体措施
图中突出展现本次设计的五大策略。第一是通行路径无障碍建设,为保证视障人群出行的畅通无阻,通过对坡道进行调整、连接断连盲道和设置提示性盲道等来实现视障人群的自由通行。第二是破冰空间五感建设,对五感空间进行拆解并分析其内部构造,以此来展现特殊节点设计对视障人群所带来的便捷。设计还以一个视障人士的一天为内容,通过日志的创新形式来表达社会健障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第三是感官代偿组件的植入,图中先是对不同类型的组件进行分别设计,在此基础上置入到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中,从而达到提高视障人群独立生活能力的效果。第四是多感信息标识系统建设,设计图中通过布设导盲路牌和增强标识系统的易识别性来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识别周围环境,并进行导航。第五是智慧出行策略构建,策略以智能设备全覆盖为前提,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智慧出行体系。
未来设计愿景展现
这幅图展示了未来城市出行环境的整体布局和规划,通过鸟瞰视角呈现出了未来城市的整体结构和交通网络,展示了视障人群在未来城市出行环境的构建和设计理念。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方案通过对视障人群的行为心理及出行痛点的深入分析,采取了全方位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策略,旨在创造一个友好、无界的出行环境。我们希望能够改善视障人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视障人士尊严和平等权利的尊重,是一次既有深度又具实用价值的设计尝试。
设计亮点
此次设计主要针对于视障人群的出行环境空间进行设计,通过重塑城市空间来确保这一特殊人群的安全出行。设计亮点主要在于设计策略的创新性,首先设计考虑到视障人群出行的畅通性,在通行路径的无障碍策略建设下,以铺设连续的盲道系统,并调整盲道材质与空间关系,确保视障人士可以顺畅地行走于城市街道中,极大地减少了行走中的风险。同时,为提高城市环境对视障人去的包容性,我们建立了多感信息标识系统,多样化的导视装置、触觉地图和语音提示装置,都能确保视障人士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获得所需的信息。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建了融合视觉艺术与触觉、听觉体验的空间——“破冰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内设置了触觉墙、声音装置等元素,使视障人士能够通过触摸和聆听来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为健视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视障人士世界的窗口。然后,我们考虑到城市空间的多样性,设计了可进行模块化组装的感官代偿组件,这种组件不同于普通城市装置,可根据视障人群需求以及城市空间变化进行拆解与重组。最后,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针对视障人群出行策略也进行了智慧交通模式的构建,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城市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