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一夏:高温反击战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19 19:01

投票数

32

浏览量

717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59
主创姓名:王毓琳
设计成员:裴世博 赵嘉楠 耿晨兴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清凉一夏:高温反击战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岳鹏
设计时间:2023-09-22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
项目规模:28.29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鸟瞰图及项目前期分析

设计主要包含汉口火车站、江汉路步行街以及中间绿地三大主要区域,在设计前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沿革分析、场地分析、人群分析、问题分析、剖立面分析等;通过鸟瞰图提供全面视角,展示场地三大核心设计地块,更加直观了解场地现存问题并总结出设计愿景。

设计说明

随着全球气温的显著增加,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内部普遍出现了显著的热岛效应,同时全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刻不容缓。武汉市江汉区热岛效应分布集中且热岛强度系数高,居民热舒适度常年较低,影响正常生活。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以武汉市江汉区为研究对象,以双碳理念为基础,通过对场地东南区域高密度社区提出降温策略,打造整体降温空间网络实现近期快速提高居民热舒适度;对场地西北区域火车站及其周边道路以碳排放角度提出“碳源—碳汇”的解决策略,以期减少诱发高温的来源;对中部的蓝绿空间集中部分进行优化提升,将蓝绿空间的降温效果辐射全区。上述策略为未来提高居民热舒适度提高借鉴思路。

平面图及设计策略

方案以双碳理念作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设计三大解决策略,包括人群策略、降温策略以及碳汇策略,并构建依据设计策略改建后的未来城市模型。 人群策略为热暴露风险高的人群提供遮阳空间,减少居民碳足迹,并为全龄段人群提供户外热舒适性场地; 碳汇策略首先从不同角度增加固碳途径,并通过增加绿植为城市不同空间丰富碳汇范围,其次,结合智慧科技设计App减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碳足迹,最后以零碳视角从城市交通能源角度进行规划,打造零碳新城; 降温策略首先从空间角度对街道,广场,老旧小区,公园等场地常见空间形式进行改进,通过景观手段降低人群体感温度,其次,在设计范围内依据街道布局构建两级通风廊道,最后通过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从植物组团到小区级绿源范围设计,再到区域级绿源设计提高空间郁闭度。

策略鸟瞰图及热力发电装置

策略鸟瞰图以一个局部街道来展示设计后的热舒适城市景观,激发人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热力发电装置先通过槽式反射镜反射光线加热高温真空集热管传热介质,经过换热系统作用后产生高温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产生的直流电为雾森系统提供能源。装置布置于楼顶,可以有效减少部分太阳辐射,降低能耗,同时在楼顶位布置雾森系统,可以从高处降低大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以及提高室外热舒适度.

装置平面图及热膨胀装置

装置平面图具体展示了热力发电装置和热膨胀装置在设计场地中的布置点位。 热膨胀装置利用气体热胀冷缩原理,终合TPU薄膜,实现自主控制装置遮荫而积大小,同时可以应用在街道中,丰富景观层次。热膨胀装置高约为3.5米,最小半径约为1米,最大半径约为2.5m。

设计感悟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以城市热岛效应为出发点,以双碳为核心理念,深入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高密度区域问题。设计通过降温策略、碳汇策略、人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有效地改善城市热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热舒适度。

设计亮点

1)在宏观层面,我们运用了先进的模拟技术,对城市气候和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以识别热岛效应的关键区域和潜在的改善机会。通过模拟,我们发现了城市结构和布局对微气候的影响,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在中观层面,我们对城市街区进行了细致的改造规划。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改善交通流线、优化建筑布局等措施,我们旨在降低区域内的热负荷,提高空气流通性,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3)在微观层面,我们注重细节的设计介入,如设置绿色屋顶、垂直绿化、遮阳设施等生态元素,这些不仅能够吸收热量,还能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