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9 02:28投票数
63浏览量
1057选题背景与场地解读
殡葬空间是城市中相对特殊的一类用地,各类墓园(cemetery)是该类空间的主要物化形式,主要承担了两大块功能,包括逝者下葬之前的相关悼念仪式及活动以及下葬过程和后续的一系列祭祀与追忆活动。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十年来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不远的未来即会步入老龄化社会,多死现象即将出现,可以预见对于殡葬空间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但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又在不断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且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此种局面下,殡葬用地、农业用地、绿化用地以及城市基建用地之间势必形成空间竞占态势。土地是有限的,逝者逐年增加,如不采取合理措施,珍贵的土地尽皆用作葬地,势必造成“死人同活人争地”的不利后果。因此针对殡葬行为的策划与殡葬空间的设计势在必行,不夸张地说,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设计说明
公墓现状分析
综合对福寿花园公墓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对国内外墓园实例和研究的阅读和梳理,拟提出自身对当代墓园规划与设计的一些思考。我国当下的城市墓园建设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的,有共性的,也有个性问题,之于福寿花园一样如此。目前来看福寿花园环境良好,墓碑排列井然有序,墓穴基座一尘不染,祭扫空间气氛庄严,是一处十分理想的逝者安居之地。 但这样的宁静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危机和困局。首先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口高于900万,火化率与土葬率相等,皆为50%,城镇居民一般都实行火化后骨灰存放公墓,而广大乡村地区还有为数众多的土葬现象。 目前我国仅有耕地953×107公顷,人均不足008公顷,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公墓骨灰穴葬虽然较为节约土地,但其土地消耗是不可再生的,社会对于殡葬用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墓园虽大,总有被填满的一天,在此种形势下,大部分地区的墓园将在10年以内达到用地饱和。届时各处墓园将拥挤不堪,难以立足,整体环境也将难以入目。这样严峻的问题是必须通过设计师的策略来解决的。2016年民政部提出了“创新骨灰安葬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墓葬”的号召,因此,如何合理策划与改变殡葬形式,规划设计墓园环境,使其既能满足殡葬需求,又能照顾传统,且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低碳环保的理念,是接下来需要仔细研讨的核心。
墓的湮灭与逆生长战略思维导图
“湮灭”一词这里理解为事物的彻底消失、消亡。基于当下国人对传统骨灰盒墓穴葬认同率高,对新式生态葬认同率低的实际国情,方案拟将基地墓园改造以三十年为一期,分为四步走战略。其中的每一步都顺应同时代社会与环境发展趋势,总体策略是将墓园中的人工构筑物面积不断缩小,自然植被空间不断增大,最终达到人工墓地的消失,即“逆生长”。几十年后,整片空间逐渐过渡为纯生态葬,摒弃水泥石块的墓碑,完全采用可降解骨灰盒进行埋葬,墓园中央设立纪念堂,利用元宇宙虚拟技术对逝者进行悼念,纪念堂外其余空间皆为树林或草坪,使得整个墓园融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工墓穴从有到无,消失得彻底,可谓“湮灭”。
远期空间的逆生长与生态设计
本案设计主要有几点创新。首先是将物理学中的“湮灭”概念赋予到景观环境空间设计中,试图营造一种人工构筑物彻底消亡的过程和结果愿景。在考虑为这一概念赋予名称时,我们搜索了汉语中所有的表示消失、灭亡的词语,最终决定选用“湮灭”这一词语进行概念命名,突出了设计师对于墓园空间中的一切人工构筑物从有到无的过程把控,是完全的、不留任何痕迹的抹去。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