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优化背景说明
从「画图匠」到「系统架构师」!景观设计正在被这三大趋势重塑
导读: 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体系迎来重大升级,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景观设计的未来方向。面对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与社会公平的全球挑战,赛事全面对标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生态修复、碳中和实践与社区营造纳入核心赛道,要求作品兼具生态价值、技术落地与社会包容性。分类优化融合国际权威标准——借鉴ASLA的实践导向与IFLA的社会公正理念,新增“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健康与福祉景观”等前沿类别,推动设计从美学表达转向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问题导向、技术赋能、社会协同等维度,赛事构建了涵盖“生态-技术-人文”的三维评价体系,助力设计行业从“空间塑造者”跃升为“未来场景构建者”。此次改革不仅强化了中国设计奖项的国际话语权,更以创新赛道为设计师提供实践“人与自然共生”愿景的全新范式。
全球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与社会公平议题的紧迫性,推动景观设计从传统的空间美学向跨学科、数据驱动的系统性工程转型。例如,生态修复需融合气候适应性技术(如蓝绿基础设施)与生物网络构建,而智慧工程则依托数字孪生与AI算法优化决策。这种转变呼应了联合国《2030议程》中“可持续城市与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等目标,要求设计者通过可复制的工程实践,平衡生态健康、经济可行性与社会公平。
作品分类体系全面对标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例如:
新分类体系通过四大核心维度重构设计逻辑:
本次分类升级标志着艾景奖从区域性竞赛向国际化标准制定者的跨越。通过整合ASLA的技术严谨性、IFLA的社会包容性与联合国的全球目标,构建了涵盖“生态-技术-人文”的三维评价体系,推动设计行业从“问题解决者”升级为“未来场景构建者”。例如,第15届新增的“健康与福祉景观”类别,要求医学临床数据与长期康复追踪,将景观干预提升至循证科学层面,与ASLA“健康社区设计”趋势深度契合。
总之,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的优化,是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标国际专业标准、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系统性工程。通过融合生态韧性、数字智能与社会公平的多维框架,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具实践价值与创新潜力的赛道,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终极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