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艾景奖如何选择作品分类
新旧作品分类映射指南
导读: 第15届艾景奖国际竞赛全面升级品牌与作品分类体系,接轨联合国框架及国际权威标准,新增十大核心赛道,强化生态修复、智慧工程、社区营造等前沿方向。本文详述分类调整逻辑与对应关系,助力参赛者精准定位赛道,提升申报效率与竞争力。
第15届艾景奖国际竞赛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国内重点关注领域进行了品牌升级,同时对参赛作品分类进行了大幅度优化。新的分类标准借鉴了联合国相关框架,并结合了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的分类准则,旨在使优化后的作品分类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国际规范,以期更好地促进全球景观设计行业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希望这些改进能够为参赛者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同时也为评审工作带来更高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以下是第14届与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的对应关系表,基于第15届新增的十大核心赛道及其覆盖范围整理而成:
第14届分类 | 第15届对应分类 | 对应说明 |
---|---|---|
城乡公共空间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原公共空间改造、街道优化等转向小微空间活化、工业遗产再生等方向。 |
园区景观设计 | 产业性空间营造 | 聚焦产业园区效能提升,如绿色循环产业基地、产学研生态圈等。 |
公园与花园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涉及水体修复、生物网络构建的项目(如第14届金奖“水清众聚”)。 |
居住区环境设计 | 居住性空间营造 | 强调全龄共享、智慧人居等创新方向,如适老化社区、元宇宙试点。 |
庭院设计 | 健康与福祉景观 | 疗愈性庭院、五感花园等划入健康干预类。 |
绿地系统规划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蓝绿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纳入气候韧性工程子类。 |
风景区规划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全域旅游规划、遗产活化等需结合生态文旅功能。 |
旅游度假区规划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强调沉浸式体验与生态承载力联动分析。 |
景观艺术装置 | 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 | 光影互动装置、AR/VR体验等需数字技术支撑。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直接对应水体修复、土地污染修复等子类。 |
文旅景观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需强化文化转译逻辑与生态旅游功能。 |
科研成果类 | 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 | 技术驱动型成果(如AI规划、数字孪生)划入智慧工程类。 |
乡村设计 |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 | 乡村项目优先,关注参与式营造与可持续运维机制(如第14届银奖“碳织新生”)。 |
建议参赛者结合项目核心目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或文化传承)选择最匹配的赛道,并通过官网自动筛选工具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