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优化背景说明
从「画图匠」到「系统架构师」!景观设计正在被这三大趋势重塑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5-20

2053

导读: 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体系迎来重大升级,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景观设计的未来方向。面对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与社会公平的全球挑战,赛事全面对标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生态修复、碳中和实践与社区营造纳入核心赛道,要求作品兼具生态价值、技术落地与社会包容性。分类优化融合国际权威标准——借鉴ASLA的实践导向与IFLA的社会公正理念,新增“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健康与福祉景观”等前沿类别,推动设计从美学表达转向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问题导向、技术赋能、社会协同等维度,赛事构建了涵盖“生态-技术-人文”的三维评价体系,助力设计行业从“空间塑造者”跃升为“未来场景构建者”。此次改革不仅强化了中国设计奖项的国际话语权,更以创新赛道为设计师提供实践“人与自然共生”愿景的全新范式。

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优化背景说明

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优化背景说明

1. 行业趋势驱动:从单一设计到系统性生态工程

全球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与社会公平议题的紧迫性,推动景观设计从传统的空间美学向跨学科、数据驱动的系统性工程转型。例如,生态修复需融合气候适应性技术(如蓝绿基础设施)与生物网络构建,而智慧工程则依托数字孪生与AI算法优化决策。这种转变呼应了联合国《2030议程》中“可持续城市与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等目标,要求设计者通过可复制的工程实践,平衡生态健康、经济可行性与社会公平。

2. 联合国框架整合:强化可持续发展导向

作品分类体系全面对标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例如: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直接响应SDG15(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SDG6(清洁水与卫生),强调湿地重建、污染土地修复等项目的可量化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碳中和与可持续设计:紧扣SDG7(清洁能源)与SDG12(负责任消费),要求碳足迹核算与低碳技术集成,推动景观成为碳汇载体;
  •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践行SDG10(减少不平等)与SDG5(性别平等),通过无障碍改造、参与式设计提升弱势群体福祉,如第14届银奖作品《农业循环产业园》通过NBS理念实现矿区经济与生态双修复。

3. 国际标准借鉴:融合ASLA与IFLA专业范式

  • ASLA分类框架:参考其“综合设计类”“分析与规划类”的实践导向,新增“智慧工程与数字技术”类别,强调技术实效性(如AI灾害预警、AR交互体验),并细化学生组与职业组的差异化路径(如开源算法创新与第三方认证报告);
  • IFLA社会公正理念:延续IFLA“为社会公正而设计”主题(如2017年秘鲁矿区修复项目),在“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类别中强化遗产活化与生态承载力的联动分析,要求提交文化专家参与证明与文旅消费数据。

4. 分类优化目标:构建全生命周期设计体系

新分类体系通过四大核心维度重构设计逻辑:

  • 问题导向:聚焦气候韧性、健康福祉等全球性挑战,如“医学循证设计”需临床数据支撑疗愈性景观效能;
  • 技术赋能:引入数字孪生、元宇宙原型等工具,推动设计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验证(如热力模拟预测人流量、CMA认证碳汇报告);
  • 全周期管理:覆盖规划、施工到运维阶段,例如“产业性空间营造”要求亩均产值提升证明与供应链弹性压力测试,体现经济可持续性;
  • 社会协同:强调多方利益平衡,如“城市更新”需利益相关方协议文件,“社区营造”需权责利分配模型,呼应IFLA倡导的“参与式设计”。

5. 战略意义:引领全球生态设计范式转型

本次分类升级标志着艾景奖从区域性竞赛向国际化标准制定者的跨越。通过整合ASLA的技术严谨性、IFLA的社会包容性与联合国的全球目标,构建了涵盖“生态-技术-人文”的三维评价体系,推动设计行业从“问题解决者”升级为“未来场景构建者”。例如,第15届新增的“健康与福祉景观”类别,要求医学临床数据与长期康复追踪,将景观干预提升至循证科学层面,与ASLA“健康社区设计”趋势深度契合。

总之,第15届艾景奖作品分类的优化,是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标国际专业标准、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系统性工程。通过融合生态韧性、数字智能与社会公平的多维框架,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具实践价值与创新潜力的赛道,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终极愿景。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