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析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纶厂工业遗址更新
Analysis of "LUN" —— Renovation of Sulun Factory Industrial Si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主创设计:孟德豪

设计成员:马翌轩 朱江

指导老师:丁可

作品编号:ILIA-S-20221088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10
热度:291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经“纶”析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纶厂工业遗址更新

院校名称: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丁可

主创姓名:孟德豪

成员姓名:马翌轩 朱江

设计时间:2022-06-18

项目地点:苏州市姑苏区苏纶厂

项目规模:11.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场地鸟瞰图及轴侧分析、历史文脉、区位分析

本设计定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原苏纶纺织厂旧址,在充分分析场地周边环境的基础上保留历史性的场地记忆,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背景对部分区域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绿化景观的提升,根据纺织特点进行了总结提炼与设计,意在营造一个集休闲、教育、商业、文化、运动于一体的城市共享空间。苏纶厂工业遗址更新是对原有遗址厂房的部分保留和更新设计,使场地契合产业更新,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设计构思上我们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商业空间的植入,历史文化更新再现上我们将历史遗迹及老旧厂房进行合理的保留与更新,同时注重相关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多元化的艺术空间。场地活力置入上我们注重人与景的互动,营造休闲、运动空间。生态环境优化上我们将绿化空间和活动空间紧密结合,推出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
我们的策略逻辑重点把握的是纺织文化在场地中的灵活体现,通过苏绣这一要素串联起各个场地,不仅是单单依据 绣法或刺绣的外形,而是通过绣的意象传达场地精神,从而形成场地的一种自发的精神记忆。,我们做的是借用苏绣表达我们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以期最终实现生态、艺术、商业、文脉交织互融的景观群体。
在把握设计要素时我们依据历史轴线和文化轴线打造苏纶场自身的艺术属性轴线,让观者像观博物馆一样对其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同时给参观者留下独特的场地印象。

设计说明

本方案选址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239号,文脉根值于1895年创建的苏纶纺织厂,景观营造以轻工业旧厂改造以及南面棕地的再开发,使得其重现场地活力为目标。在充分分析场地周边环境的基础上保留历史性的场地记忆,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背景对部分区域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绿化景观的提升,根据纺织特点进行了总结提炼与设计,意在营造一个集休闲、教育、商业、文化、运动于一体的城市共享空间。
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及产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希冀依托着长三角十四五等一体化进程、苏州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对苏纶场这一曾经辉煌如今逐渐被人遗忘的文化产业遗产提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经济文化效益、环境可持续等保护性再利用的举措,能够使老的工业区能够给未来城市留下历史的记忆;能够以其独有的产业景观魅力重新融入当代都市生活,进而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复兴。同时我们引进了共享空间的概念,针对原有场地空间割裂、缺乏特色、空间闲置单调等问题我们在设计时提出缝合内外空间的构想,利用景观和功能建筑引导人群进入场地活动,同时发展创新产业,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工作岗位,使场地融入城市生活,联系内外空间及场地内的各个地块,做到①绿色渗透②边界软化③功能互动,增进景观引导、空间引导及活动引导,加强空间联系及地面联系。最终实现苏州纺织文化的“重生”。

轴侧分析、平面图、元素推演、植物分析

我们引进了共享空间的概念,针对原有场地空间割裂、缺乏特色、空间闲置单调等问题我们在设计时提出缝合内外空间的构想,利用景观和功能建筑引导人群进入场地活动,同时发展创新产业,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工作岗位,使场地融入城市生活,联系内外空间及场地内的各个地块,做到①绿色渗透②边界软化③功能互动,增进景观引导、空间引导及活动引导,加强空间联系及地面联系。
在场地名称和功能布局上我们将场地整体分为中东侧的经贸文化区、西北部的滨水观光区和南部的林荫活动区。场地集游览、体验、消费、 娱乐、互动、运动等多种属性于各个分区。依据节点特性结合成语典故我们将其细分为21个各具功能特色的场地节点。经贸文化区涵盖纺轮剧场、贸丝商场、棋布树阵广场、断织文化广场、析缕艺术广场、丝缕小道;林荫活动区涵盖纺绸平台、天衣体育场、纺锤平台、机织乐园、绫罗观景台、独坐幽篁、织锦飘带、纺丝广场、纺丝休憩站;滨水观光区涵盖观澜剧场、丝锦云端、机杼广场、云梯步道、锦织水上乐园、摇织栈道。

节点详图、场地分析

通过节点效果图表现苏纶场纺织遗址文化,我们的策略逻辑重点把握的是纺织文化在场地中的灵活体现,通过苏绣这一要素串联起各个场地,不仅是单单依据 绣法或刺绣的外形,而是通过绣的意象传达场地精神,从而形成场地的一种自发的精神记忆。借用苏绣表达我们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以期最终实现生态、艺术、商业、文脉交织互融的景观群体。在把握设计要素时我们依据历史轴线和文化轴线打造苏纶场自身的艺术属性轴线,让观者像观博物馆一样对其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同时给参观者留下独特的场地印象。

智慧场景、人群分析、场地布局

增强场地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植入UI设计增强观者的体验感,从而更好营造多元化的艺术空间,传达苏绣文化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以期最终实现生态、艺术、商业、文脉交织互融的新媒介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依据苏纶场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属性融入现代园区服务体系,不仅可以给游览者留下独特的场地印象,并让参观者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场地的利用效率,注重景观的持续性和维护管理,达到园区正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设计感悟

苏纶厂工业遗址更新的策略逻辑重点把握的是纺织文化在场地中的灵活体现,通过苏绣这一要素串联起各个场地,不仅是单单依据 绣法或刺绣的外形,而是通过绣的意象传达场地精神,从而形成场地的一种自发的精神记忆。,我们做的是借用苏绣表达我们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以期最终实现生态、艺术、商业、文脉交织互融的景观群体。

设计亮点

在场地名称和功能布局上我们将场地整体分为中东侧的经贸文化区、西北部的滨水观光区和南部的林荫活动区。场地集游览、体验、消费、 娱乐、互动、运动等多种属性于各个分区。依据节点特性结合成语典故我们将其细分为21个各具功能特色的场地节点。经贸文化区涵盖纺轮剧场、贸丝商场、棋布树阵广场、断织文化广场、析缕艺术广场、丝缕小道;林荫活动区涵盖纺绸平台、天衣体育场、纺锤平台、机织乐园、绫罗观景台、独坐幽篁、织锦飘带、纺丝广场、纺丝休憩站;滨水观光区涵盖观澜剧场、丝锦云端、机杼广场、云梯步道、锦织水上乐园、摇织栈道。结合纺织文化,场地区域特色更加生动彰显。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