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置安+——公园社区理念下的安置小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Guizhian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resettlement commun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park community

主创设计:谢霆辉

设计成员:林隆隆

指导老师:朱蓉

作品编号:ILIA-S-20221087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0
热度:335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归置安+——公园社区理念下的安置小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院校名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朱蓉

主创姓名:谢霆辉

成员姓名:林隆隆

设计时间:2022-07-30

项目地点:江苏无锡

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171121.97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前期分析

分析课题背景、场地周边情况、场地内部环境情况、内部空间类型分类以及品牌历史文化。

设计说明

项目通过打造公园社区生活圈,以社区绿道为纽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绿道之间层级叠加,环环相扣,连接社区公共空间和重要节点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带有绿色的基础设施及休闲生活野趣多元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并引入模块化景观,而模块化景观具有快速生成、拼装 搭建、易于拆除、回收利用等特点,便于建设可变和立体空间,营造各类弹性共享的社区生活场景,从而满足多层次人群的需求,形成一个多元化、去隔阂、开放式、生态化的公园型共享社区。

方案推导

分析场地人群需求、总结人群活动行为,并分析场地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设计成果

聚焦生活场景营造及模块化弹性共享,对全龄运动区、畅谈生活区、康养疗愈区进行具体改造,重燃生活烟火气息,完善社区生活圈。

设计成果

发掘消极空间及聚焦模块化弹性共享,对廊桥休憩区、共享微空间进行提升改造,采用海绵城市理论治理盘活流连滨水区,打造雨水花园、生态健康绿道等绿色开放空间。

设计感悟

项目聚焦安置小区部分空间规划不合理、社区建龄较长、人群构成复杂、居民归属感薄弱、设施老化、整体缺乏活力等方面的问题,将公园城市理念微缩于社区,从宏观规划,中观整合,微观植入三个层面,进行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整体方案逻辑清晰,手法适宜,成果完善,具有创新性与亮点。

设计亮点

1. 宏观层面将公园城市理念微缩于社区,规划与打造社区生活圈,并通过社区绿道逐一串联,形成系统完整的公园社区体系。
2. 中观层面对公共空间消极区域进行整合提升,根据安置小区人群构成的复杂性、多样性营造不同人群需求的生活场景,既优化了社区功能与环境,又增强了居民归属感。
3. 微观层面采用模块化弹性共享的设计手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在不同时间段的需求体验,从时间、空间、人三个维度增强了社区景观的可变性、多样性、共享性、体验感。

专家评语

“归置安+”方案,题能达意,材料提交较为完整。针对城市安置小区公共空间进行了多手段改造,充分考虑到社会、人文、生态等。因其安置小区的特性,有效设置全龄运动、康养疗愈等供社区居民日常使用的空间,同时将共享理念运用到小区广场和宅间空地,提高了小区空地的利用率,增加社区居民互动活动率,降低了灰色空间的产生。对于减轻传统安置小区居住空间分异预计可起到一定作用,符合规划人本主义。方案在顾及社会人文属性的同时,运用LID手段,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但考虑生态手段的同时,应该对纵向设计进行考虑,如东侧片区的雨水收集系统的走向和布设是否已考虑地下车库的结构和标高?因项目具备一定创新性和社会影响意义,同意推荐

“归置安”设计作品亮点突出,改变安置房通常公共空间单调且设计低品质的形象,针对多样的住户需求提供丰富的功能空间。该设计完整度高,且不同区域设计有一定深度,故推荐此方案。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