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熄·边界”——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森林火灾防治和修复设计
《 FOREST FIRE PREVENTION AND SUMMER REPAIR IN XICHANG,LIANGSHAN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主创设计:徐靖育

设计成员:张春丽   詹悦艺   王雯萱

指导老师:卢渊    姜涛

作品编号:ILIA-S-WORL1066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12
热度:964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碳熄·边界”——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森林火灾防治和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卢渊    姜涛

主创姓名:徐靖育

成员姓名:张春丽   詹悦艺   王雯萱

设计时间:2021-10-21

项目地点: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凉山州

项目规模:82.6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平面一  火迹地及场地概况            

本项目设计场地为四川省凉山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火灾高发区,曾发生森林火灾5000多次,尤其是西昌市背靠泸山,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发生火灾后救火困难且易蔓延,越来越多的生命及财产受到损失。该地区森林火灾具有突出的季节性,火灾频发,从场地周边分析及场地内部分析、当地碳因素以及火灾因素分析、以及场地火灾地形影响,进行图文描绘。

设计说明

全球气候变化是21实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方案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对森林火灾及碳排放问题进行应对。
    凉山州是四川省火灾高发区,发生火灾多次,基于对凉山州森林大火的自然地理概况、当地经济状况、以凉山州为例,探讨森林防火与森林碳汇系统循环结合的设计思路,以解决火灾对场地生态及社会经济危害问题,利用碳捕集技术恢复火迹地生态环境,建设火灾防治系统为首要目标,以此提出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在尖锐的自然与人矛盾下,在火灾前后采取智慧监测、防御、控制的弹性措施。在解决防火问题的同时关注火灾后无法避免的碳排放问题,森林火灾降低森林植物生产力和碳输入,降低森林固碳能力。基于对当地经济状况、居民诉求的调研,探讨旅游业与森林防火结合的设计思路:减少着火点的产生,抑制火势,降低森林山火发牛概率,同时从记忆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角度发展旅游产业。与防火小径林带结合,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设计策略、设计理念提出

版二从场地现状(场地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当地彝族文化火文化)以及现状剖面(居住绿地剖面、滨水剖面、农田剖面)推演本方案初步设计策略及设计理念,建设火灾防治系统为首要目标,以此提出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

平面二  场地修复愿景概况(生态保育林、火灾紧急避难区、森林文化科普区)

版三主要内容场地平面修复愿景图、碳交易分析、当地农田清洁能源分析。
平面中功能分区为周边居民农田、防护林、隔离带区、火迹地、自然原始林带、森林文化区、布景观光区,以及主次逃生路线、野生动物逃生路线、布景游览路线、水域等内容,并配合防火预警装置、临时避难所、碳捕集装置。
碳交易分析,在西昌建立碳交易产业链助于当地脱贫同时解决碳负荷问题,维系人林关系,建立生态防御区与森林文化人林共生区,提高人对火灾的警示作用,通过碳交易为当地村民增加经济来源。

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                          

提出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在场地内设置配合碳捕集装置的生态保育区,增加土壤含碳量,促进自然做工,达到人为对生态修复的最小干预,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构建逃生路线,结合防护林景观达成复合功能区,有助于减低消防难度;引水上山建造紧急避难区域,减少人员损伤及动物死亡率;设立当地彝族森林文化科普景观功能区,达到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及增强人植树造林及保护林的意识,有助于增强火灾防控意识的同时促进当地造林再造林的碳修复策略的落实。
在火灾前后采取智慧监测、防御、控制的弹性措施。运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灭火救灾装置、碳捕集装置、避难点逃生直接或间接提出概念化的森林火灾防御技术以及防治策略。

设计感悟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向绿色低碳转型。在场地设置配合碳捕集装置的生态保育区、防护林景观达成复合功能区、引水上山紧急避难区以及当地彝族森林文化科普景观功能区。以解决火灾对场地生态及社会经济危害问题,利用碳捕集技术恢复火迹地生态环境,火灾防治为首要目标,提出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

设计亮点

本案以解决火灾对场地生态及社会经济危害问题,利用碳捕集技术恢复火迹地生态环境,建设火灾防治系统为首要目标,以此提出火灾防治、碳汇修复及文化护林三大策略,在场地内设置配合碳捕集装置的生态保育区,增加土壤含碳量,促进自然做工,达到人为对生态修复的最小干预,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构建逃生路线,结合防护林景观达成复合功能区,有助于减低消防难度;引水上山建造紧急避难区域,减少人员损伤及动物死亡率;设立当地彝族森林文化科普景观功能区,达到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及增强人植树造林及保护林的意识,有助于增强火灾防控意识的同时促进当地造林再造林的碳修复策略的落实。
    设计通过一系列景观策略,能够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减少火灾发生频率,设置防火林、防火沟、防火墙等一系列防火御火手段能够更好保护该区域森林草地资源,增加该区域森林固碳能力从而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碳汇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减轻了人力物力负担,森林文化的再唤醒与宣传能够加深地区人民对于生态的保护意识和提高碳交易策略的接受和配合程度,能够达到经济上的创收。本案以火灾防护手段、碳汇系统固碳策略及当地特殊民族文化构建集防护性、恢复性、科普性为一体的适应性景观。

专家评语

该方案属于解决当前世界热点问题,选址合理,分析得当,提出的策略符合场地气质,有一定的创新性。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