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往新生
"The Alley" Rebirth

主创设计:肖静博

设计成员:李莉 张璐文

指导老师:向燕琼

作品编号:ILIA-S-20211023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26
热度:492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巷”往新生

院校名称: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向燕琼

主创姓名:肖静博

成员姓名:李莉 张璐文

设计时间:2021-05-25

项目地点:成都市金牛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选题背景

效果图为鸟瞰图,通过前期对场地的了解,深入挖掘场地文化以及不同人群对场地的需求,我们以市井文化为纽带,以成都市老旧社区作为设计主线,串联片区图片 内的街道空间院落空间广场空间,使整个片区达到一种串联互动的效果。近
年来,在我国城市更新理论引导卡,成都市金牛反进入新一轮城市更新阶段,本次设计以市民日常公共生活视角进行前期调研,其体围绕“街道空间改造、公共空间更新以及社区院落内人居空间活力激活”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旨在重塑的成都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场地使用人群众多,人群需求复杂,历史文化浓厚。本次设计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为基础,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分析,打造更适合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提出更新改造、空间营造,功能置入,模块组合、共建共享等策略更新和激活老旧社区,以助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空间品质的提升。
方案在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下,以市井文化作为纽带、置入动态的模块化空间体系,打造多功能空间,激发空间活力、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和保障文化的完整性,实现历史与记忆的可持续。最大程度的保留城市历史记忆,使老旧社区具有独特性与标识性,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让老旧社区重新焕发光彩和生机。

老旧社区前期调研

前期分析:老旧社区环境杂乱无章、空间缺失,使社区逐渐丧失活力及场地价值。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场地资源、周边人群及社区居民人群的需求而设计出具有解决场地问题的活动空间。

街道空间、售卖空间设计策略

总平图具体分四个设计点位,效果图为街道空间、口袋公园、院内空间、记忆空间,根据前期分析问题,针对不同问题要有不同的策各,人车问题如何较好的缓解、商家和居民如何协调空间、社区活动系统如何完善,环境更新具体如何实施,根据问题提出:策略一:合理改造道路空间,改造和提升道路交通的功能和合理性串联周边社区,提升可送性,实施分点位停放车辆;策略二:售卖空间模块化设计,弹性空间,灵活使用。

口袋公园、记忆空间设计策略

策略三:模块空间设计
将场地空间重新利用,置入使用功能多元,组合方式多样化的模块设施,有效的释放空间,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解决了场地交通问题。
策略四:社区口袋公园设计
活化灰空间,提高利用率,在社区中建设口袋公园,以此来解决社区景观空间的缺失问题。
策略五:院内共享空间
将社区的中心花园改造成为立体绿化,将面积狭小的社区中心花园价值发挥到最大。
院内边缘地带,置入共享种植架,并在其中设置座椅,以此来激活社区边缘地带的活力。
策略六:记忆空间设计
新二村是不少成都人的回忆,城市更新应该在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老旧社区的记忆应该被记住并延续。在步行街道旁,设置老城故事记忆空间,在其中置入可移动组合的模块化的座椅和树池、社区历史照片墙、社区热点关键词等来延续成都记忆。

设计感悟

该方案在城市更新及老旧社区人与环境的关系愈加破裂的基础下,对成都市金牛区新二村社区进行更新提质改造。以市井文化为纽带,植入模块化空间体系,改善街道、院落环境,激发片区活力,重现成都市井图腾。留住场所记忆,赋予文化价值,创造具有文化情感与人文关怀的空间,再现融乐的市井百态场景。

设计亮点

1.响应金牛区规划,提取社区文化记忆,保留场地的市井、市集文化,同时增添社区文化历史记忆区域,更好的弘扬社区文化。
2.采用触媒点的方式,植入模块化装置,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场地,为场地赋予更多空间。
3.该设计出发点围绕人与环境,人与人,环境与环境进行设计,将社区划分为街区、公共绿地、院落三个空间,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使用需求,为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空间,解决场地空间混乱的现状。

专家评语

方案构思较有新意,能围绕问题进行设计。采用触媒点的方式,植入模块化装置,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场地;提取社区文化记忆,力求保留场地的市井、市集文化,弘扬社区文化。功能上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使用需求,为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空间。

以市井文化为纽带,解决场地问题的同时,赋予老旧社区文化价值,从而达到重塑空间活力的目的。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