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星”计划——北京皮村流动儿童空间设计
The plan for setting the stars——Space design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PiCun, Beijing

主创设计:魏蒲桂玲

设计成员:梁子灵 张蕴琦

指导老师:丁可

作品编号:ILIA-S-2021969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33
热度:524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安“星”计划——北京皮村流动儿童空间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丁可

主创姓名:魏蒲桂玲

成员姓名:梁子灵 张蕴琦

设计时间:2021-05-01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

项目规模:29万平方米左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设计选址&总轴测

设计说明

设计选址位于北京市金盏乡城中村皮村,这里是典型流动人口聚集地,随着外地人口的迁入,大量流动儿童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越发凸显。设计方案主要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融合问题、环境安全问题对皮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设计。
公共环境的安全性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将公共场地与道路交通之间的关系重新规划,同时通过构建步行圈满足所设计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对儿童安全空间进行整体的重新构建。

教育问题是流动儿童当下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设计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出发,对应不同年龄的认知发展阶段对空间进行划分,促进流动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转向。形成以感觉动作所对应的“自然博物馆”体验空间为起点,通过前运算和具体运算对应的“墙面美术馆”创意空间、“冒险浮岛游戏空间”,最后到达形式运算所对应的“SKY剧场”交流空间的递进的逻辑关系。

针对皮村儿童所面临的文化难适应、身份难认同和结构难融入的三个社会融入问题,发掘场地需求、结合场地文化,通过设计创造流动集市、融合打工人精神并建立兴 趣部落,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式。

对皮村居住环境的改造设计,提高了居住空间的安全性,培养和提升了流动儿童认知能力,通过去标签化、强化场所精神、建立朋辈关系化解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困境,创造出一个让孩子们安心成长的理想环境。

▲前期分析&设计策略

▲方案演绎

▲方案解读

设计感悟

设计关注到了城中村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从安全性、教育问题和社会融入三个角度入手,贯穿儿童从出生到学习再到走向社会的全过程。在无法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情况下,通过环境设计,从另一角度解决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问题。更提出了创新性的方法解决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的实际问题。对实际城乡共建具有可参考性。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
1.重建儿童安全空间,在保留建筑肌理,加强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将本在街道上嬉戏的孩子们不断引入到建筑空间内部,公共空间内移。
2.针对教育问题,基于皮亚杰认知理论进行空间营造,从体验与五感、艺术与文学、创造与冒险、性格与情感四个不同角度对应设计不同的空间类型,在成长过程中、游戏过程中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发展潜能。
3.针对社会融入问题 :建立冒险集市,模拟人生,加强孩子沟通能力;将皮村文学融入到景观中,强化皮村场所精神,加强孩子们的身份认同;通过建立兴趣部落,解决结构难融入问题。

专家评语

设计的角度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设计构思具有新意,将安全和教育需求融入景观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