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小筑——城乡融合视野下柔性治理与居民身份认同复合空间研究
Dongshan Hamlet——Research on the Composite Space of Flexible Governance and Resident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主创设计:刘竞舸

设计成员:陈锦涛 李姝霖 吴玉萍 洪沁楠

指导老师:李房英

作品编号:ILIA-S-2021965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33
热度:346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东山小筑——城乡融合视野下柔性治理与居民身份认同复合空间研究

院校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李房英

主创姓名:刘竞舸

成员姓名:陈锦涛 李姝霖 吴玉萍 洪沁楠

设计时间:2020-09-26

项目地点:福建省厦门市东坪山

项目规模:1.36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问题与特征——区位概况、历史概况、共时性分析、历时性分析

通过风景园林手段,如区位、历史、现状等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对山上山下进行连接和修补,将乡村形态的山上空间和城市形态的山下空间有机融合。

设计说明

本项目的创作略有缘分,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大背景之下,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秩序受到重大影响,隔离在家期间,我们无意中通过互联网平台美篇app与一位来自厦门东山社的叶氏族人,青年叶X,进行了交流互动,在他的文字间,有这么一处地方,处处熙熙攘攘、喧哗芬芳,但却事事相离,我们无意中发现了其美妙之处却又令人哀怜,在强大的好奇心驱使和专业精神的加持下,我们的小组成员奔赴实地,走进了这座小山厝......东山社位于厦门岛南部的岛内唯一未开发的东坪山的群山中,是一个如同桃花源一般的小山村。虽然地处厦门岛内市中心,东山社并没有发展出城中村的形态,田园山村的风貌肌理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变化,整个村庄却仿佛与外界的时空隔绝,山上与山下严重的割裂。在我们的方案中,我们希望通过风景园林手段的介入,找出问题所在,对山上山下进行连接和修补,将乡村形态的山上空间和城市形态的山下空间有机融合,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融合,围绕“山水融智·绿色创赢——城乡共建、共兴、共享”这一竞赛主题,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乡复合空间建设的新模式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

目的与框架——规划目的、规划意义、逻辑框图、规划愿景

以深入的实地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为基础,在城乡空间、健康资源、故事线串联三个层面进行修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共建、共兴、共享。

分析与策略——实地调研、规划策略

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通过空间、健康、故事三个层面的策略对东山社及其周边城乡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改造,发展其基本配套、乡土文化、文创产业。

细节与效果——规划策略、细节改造、效果展示

优化建筑风貌保护手段,建立公共空间互动体系,展示重点建筑的雨棚、立面改造细节与村庄认知节点效果。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真实深入的实地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风景园林的手段进行基地分析和规划设计,在城乡空间、健康资源、故事线串联三个层面对山上和山下进行连接和修补,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达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共建、共兴、共享的规划目的。

设计亮点

本项目的设计亮点是:
1.反映了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活最核心的需求,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要求;
2.响应了总书记的嘱托,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3.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把城市还给人民,山上村民不必逃离乡村,山下居民也不必逃离城市,对城乡空间进行传统风貌改造与山水格局构建,为村民营造复合康养模式、延续身份认同,大家可以幸福和谐地生活在城乡融合的人居环境中;
4.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尊重人民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景,展现开源创新和中国风格;
5.突破了现有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规划性指标,为围绕城乡公共空间展开城市生活创造的新型规划理念提供范例参考。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