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共享慢行生活
院校名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张文英
主创姓名:邹小骞
成员姓名:戴欣彤 劳颖诗 陈施妤 梁子珊
设计时间:2021-06-13
项目地点:广州龙洞眼城中村
项目规模:11.7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鸟瞰图及效果图
总体概览了慢行系统在城中村内的分布状况,展现了道路与社区公园以及其他周边环境的连接关系。
设计说明
龙洞城中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面积11.7km²,总人口约7万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唐贞观年间便落成的原始自然的龙洞村迅速扩张成为城中村,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体制特征,其好就业和低消费的生活条件吸引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而小部分是本地居民。
目前,场地主要存在道路上人车混杂、人行道破损、人群生活背景差异大、绿色空间不足、社区失活等问题,团队以绿色出行为出发点构建慢行道路系统,提倡步行和公共交通。首先通过对的道路“修补”,将道路分三等级划分慢行道,满足人们对于道路安全与可达的基本需求,减少城中村内机动车数量,引导人们绿色出行。通过步道将沿线分散的斑块串联起来,同时将村外两个距离较近的两个森林公园纳入慢行体系中扩大活动范围和丰富慢行体验。团队注重慢行过程的特色体验,将村内外绿地空间进行分级和村内增加绿色口袋小空间,不同等级斑块空间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慢行体验。最后以“点”带“线”成“面”的模式活化社区,充分挖掘场地特色,让不同生活背景和作息的人群能在同一空间下共享步道。通过步道将城中村内相同特质的节点空间相互联系,形成文化、休闲、商业三条特色线,通过线带动社区“面”,实现街区活化。
团队希望通过步行体验为特色的慢行系统的构建,联系、汇聚城中村内外人群,大家共同体验慢行、相互交流、共享慢行生活,最终实现便捷、绿色、健康、舒适的生活。
区位分析及思路起源
详细介绍了龙眼洞城中村的区位条件、设计慢行系统的概念缘起以及设计慢行系统之后的愿景。
道路设计策略及总平面
由前期分析推导,以“重塑”、"串联”、“增绿”、“活化”四个策略,递进式地改善道路条件,同时在总平面上定位。
道路局部平剖与特色线路鸟瞰
展现了道路的具体设计以及三条主题特色线的分段详细设计内容。
设计感悟
城中村由城镇化发展形成,“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人车混杂、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出。团队通过慢行系统构建,基于场地本身探索高密度背景下城中村空间利用与活化的模式,重塑与激活狭窄的道路空间,发掘城中村特有的人群组成和场地潜质,用慢行系统串联特色景观,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实现共享、健康的慢行生活。
设计亮点
通过对场地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和基于不同人群需求,发现在城镇化蔓延过程中龙洞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经过充分的考量,团队把目光聚焦在了城中村的道路重塑上,想要通过慢行道路的构建,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探索在“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的高密度环境中生活空间利用最大化的模式,进而实现可达,绿色,健康,舒适的生活。团队首先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满足通行的可达、便捷、安全,再通过道路沿线增设绿色小节点空间融入慢行体系,保留和再设计场地原有绕风水塘而形成的社区公园,同时将村外两个较近的森林公园联系,丰富慢行体验,形成居民日常短距离短时间步行五分钟可达的口袋公园、十五分钟村内社区公园与周末闲暇时光慢行三十分可达的村外森林公园的完善慢行体系,提升环境质量,实现慢行,慢娱,慢生活。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龙洞城中村历史氛围浓郁,还保留村落山水格局,留存许多文化建筑如宗祠、书塾等,同时还有商业氛围,因此团队充分挖掘场地独特魅力,对场地内重要节点特质进行归纳总结,打造出三条特色慢行线路。通过休闲线,文化线和商业线把龙洞村内特色与所要传达的慢行生活理念融入居民生活,有助于形成新的主题社区空间,在慢性中促进村内外人交往,活化社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