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无限——基于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化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带设计
Unlimited scenic beauty——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Belt Based on Su Shi's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主创设计:陈斯婉

指导老师:王涛、罗萍嘉

作品编号:ILIA-S-2021935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1
热度:290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清景无限——基于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化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带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涛、罗萍嘉

主创姓名:陈斯婉

设计时间:2021-04-01

项目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项目规模:总面积约5.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前期认识及设计平面图

苏轼文化线路的历史环境资源主要沿故黄河的两岸整体呈点状分布。目前,离故黄河线性景观带较远的有"城下之城"景观序列和户部山建筑群等少数历史资源。由苏轼在徐州时期的历史环境显性遗存点可以得出其显性遗存点的轴线关系为"一带(故黄河综合展示带)两纵三轴",从而将该选题的设计选址定位到故黄河综合展示带上,通过北端的建国东路与快哉亭形成联系,且将显红岛公园与百步洪串联并入到设计选址内,使碎片化的历史环境遗存形成新的联系。

设计说明

在中国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作为我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苏轼在徐任知州一职近两年时间,其在徐州留下了系列苏轼文化景观序列,如何将苏轼历史环境资源化的城市历史空间脉络及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建设以苏轼文化线路为主的现代城市景观带空间,从而彰显徐州现代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基于历史环境资源化的故黄河滨河景观带设计与以往的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有所不同,不可忽视其历史环境资源化与滨河现状的设计条件,而基于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化的现代城市景观带规划与设计更应在宏观上考虑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在徐州市的遗存点,将其串联逻辑落位到最终设计场地。该设计通过对徐州市老城区历史变迁与徐州市老城区故黄河水系变迁的分析、苏轼在徐时期的文化线路以及苏轼文化在徐州的历史环境资源分析了解,得出其与故黄河整体呈串联关系,以苏轼文化线路为设计主线,以故黄河线性景观带为载体,结合故黄河景观带现存的现实问题以及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空间网络构建,利用景观设计手法将点状分布的历史环境遗存进行串联,形成空间上的联系,在保护和延续历史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展现历史名人文化线路,进行历史环境资源的网络构建。

场地分析及设计构思

设计场地选址位于徐州市泉山区黄河西路,其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由北端建国东路起至南端显红岛公园截止,设计场地全长约2.0公里,总面积约5.6公顷。设计选址中段有和平大桥穿过,和平大桥南段已有设计规划成果。因而将整体设计分为两部分,和平大桥北段部分为重点设计对象,和平大桥南段部分则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之上再做设计更新,使整体设计呈完整连续设计。建国东路为设计选址北端口,西面紧靠宣武市场,人流量较大,在设计中可考虑在该处设置休憩交流节点。场地北半段靠近徐州市宣武市场,其出口人流量为整段设计选址中最多,因而在该处考虑设置主要节点之一。和平大桥为规划路在选址中段穿过,成十字路口车流量较大,在设计中考虑开放性设计,多引导性景观设计。

设计分析

设计分析

设计感悟

该设计在宏观上考虑苏轼文化历史环境资源在徐州市的遗存点,将其串联逻辑落位到最终设计场地,关注的是苏轼在徐所留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徐州城市的关系,视角较为独特,对挖掘徐州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关注到贯穿徐州市的故黄河这一区域,将本设计部分作为徐州打造山水城市的一部分,也有积极的作用。

设计亮点

该设计关注的是苏轼和徐州城市的关系,视角较为独特,对挖掘徐州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关注到贯穿徐州市的故黄河这一区域,将本设计部分作为徐州打造山水城市的一部分,也有积极的作用。从设计成果来看,在对苏轼和徐州的渊源上,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比较清晰的梳理了历史背景,使得整个设计能够比较好的反映苏轼和徐州城市的联系。
本次设计中考虑在将宋词的节奏美落位到场地景观设计中,使其富有节奏感。在宋式美学的风格下将苏轼文化线路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宋词节奏范围令、引、近、慢四个节拍,在宋词中汲取其节奏的快缓抑扬进行景观的节奏感设计。同时在该场地景观空间的营造上运用了东方园林设计元素,,将深浅空间的概念融入,遵循中国园林空间中平行透视的层化空间,从而使观者达到移步换景的感官感受。通过中国园林式的空间营造,将现代城市景观赋予宋式古典气质。在场地的路径设计中将苏轼由密州至徐州的行走路径与场地相交叠,置于场地内部的静空间,依靠游者的行径运动感受苏轼的历史路径信息,将路径用不同材质铺装加以区分,同时在两侧种植树阵起到强化路径的作用。在场地轴线中心主要景观节点的设计上,将苏轼在徐州时期的历史行走路径与场地空间相交叠,从而实现多样的空间变化与价值传递,在设计中通过水景的表达以强化路径信息。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所谓为辉煌的政绩除了在杭州任官时期所做的贡献外,就该数在徐州时期带领徐州人民抗洪治水这一事件了。因此,苏轼在徐治水一事于苏轼、于徐州都为重要影响事件,因此在设计元素的运用上,提取水浪波涛的形态进行衍生与重构,将衍生与重构而出的设计形态进行连续性表达,隐喻苏轼在徐时期带领徐州人民抗洪时所面临的洪涛,同时暗含苏轼不畏艰险的精神。
在场地植物配置上,考虑设置春花观赏线及秋色观赏线。在苏轼由密州至开德府路径段以水杉为主、搭配枫香、乌桕等色叶植物,同时营造出一片层林尽染的秋季景观现象。从郓州至徐州路径段是苏轼与其弟苏辙一同前往,因此在在苏轼从郓州至徐州路径段种植以樱花、紫叶李、海棠、玉兰花等为主的在春季开花的植物,使其在强化路径作用的同时,打造一路繁花似锦的景观现象,暗喻该苏轼在该路径段的心情更为坦然。可以在整体场地空间上强调苏轼由密州至开德府路径段以及从郓州至徐州路径段在场地空间中的表达。将历史的路径信息与当下的景观环境相融合,使人们在感受历史路径信息的同时,感官感受身边真实世界中所给予的触觉、嗅觉、视觉的不同感受。
该设计为一处实际场地,在设计中,需要面对很多现场状况和设计方案的冲突,能够较好的处理了现场和设计思路的相互关系,能够较完整的展现苏轼这一设计亮点在场地中的合理使用。

专家评语

设计充分关注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文化与空间关联理解较为深刻,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