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之“间”——校园景观空间利用模式探索
The space of the hole—Exploration on the utilization mode of campus landscape space

主创设计:李琳俊

设计成员:孙敏智

指导老师:曹仁宇

作品编号:ILIA-S-2020843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0
热度:340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洞之“间”——校园景观空间利用模式探索

院校名称: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曹仁宇

主创姓名:李琳俊

成员姓名:孙敏智

设计时间:2020-03-01

项目地点:辽宁师范大学

项目规模:2.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设计以山洞为创作灵感,“上古穴居而野处”,最早的原始人类以野外的山洞为居所。从东方到西方,这种穴居生活非常普遍。也因此出现了洞窟上珍贵的岩画,岩画内容大多是星晨太阳,动物野兽,以及记录一些重要事件。由此抽象出来一些能辨识的符号,慢慢形成象形文字,现今记载的这些象形文字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穴居时代。原始人在山洞中创作绘画,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有了如今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因此山洞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学校和教室的源头。此次校园景观设计将教室从教学楼中“拿”出来,嵌入起伏的地形之中,提炼了山洞的概念,创造出现代化的穴居校园。教室散布在校园景观内,给师生创造出更多的交流机会。各种信息、知识、思想在此交流、传递和碰撞,从而达到智慧的升华。由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校园不再冷漠,而是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归属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程度的问题。我国的亚健康人数占比高达70%,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场地在设计上也对此问题应用了园艺疗法、互动共享等策略进行处理,缓解师生以及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

1

2

3

4

设计感悟

1.对于空间的设计并不局限于地表之上,在有限的面积中发展潜在空间,增大了可以利用空间的同时也保证植被占有较大的面积。
2.针对普遍的亚健康问题在景观设计上做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3.协调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亮点

1.协调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2.探究空间的利用方式,并不只是流于表面,地下和墙壁的空间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3.缓解亚健康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