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过”境“千”-临水聚集性采石坑生态修复及生境营造景观设计
Turning quarries into new habitats---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of aggregate quarry near water

主创设计:杨帅帆

设计成员:王俊娥 李琴 董琪 王佳蕾

指导老师:杨建虎 李绍文

作品编号:ILIA-S-2020840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7
热度:845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石“过”境“千”-临水聚集性采石坑生态修复及生境营造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杨建虎 李绍文

主创姓名:杨帅帆

成员姓名:王俊娥 李琴 董琪 王佳蕾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项目规模:3.57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彩平1-前期分析

采石活动引发了场地内的一系列问题,如:破坏了植物生长赖以生长的土壤基质,砾石裸露,场地地形变化大等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下场地环境的充分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宏观尺度,构建生态廊道建立太平河流域与沣河流域秦岭生态连续性。中观尺度,构建各采石坑以及废弃地与太平河之间的生态连续性。微观尺度,根据各采石坑及废弃地的场地情况利用地形营造生境。

设计说明

采石活动引发了场地内的一系列问题,如:破坏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场地出现石漠化、空间闲置、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下场地环境的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宏观尺度,建立太平河流域与周边地区的的生态连续性。中观尺度,构建各采石场废弃地与太平河之间的生态连续性。微观尺度,根据各采石坑的场地情况,采用生态恢复及生境营造手段,恢复场地生态活力。
  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将采石废弃地构建为具有生态健康、历史记忆、文化教育意义的景观场所。以期通过特色的采石遗迹为旅游切入点进行的景观设计能够带动并滋生当地的新型产业链。
  将太平河段滨水聚集性采石坑主要通过采石坑分为三类,即坡度较大较深的积水型采石坑、坡度一般无积水的易滑坡采石坑、坡度较小的可复垦采石坑。通过对以上三类采石坑的边坡治理、坑底及周边的土壤修复利用场地多样地形进行不同生境的营造。而后在不影响生态修复结果以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之下,重新梳理景观空间,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分别设计五大主题景点:重拾遗迹、田野漫步、绿境空间、野趣横生、杂谈时光。分别以采石场的工业记忆、修复后焕发活力的乡村生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生境、通过乡土修复作用的植物所还原的自然野趣空间、过去太平河段嬉戏捕鱼的儿时记忆为主要空间主题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为推力发展与采石记忆相关及农产品等一系列的新产业,以期达到改造棕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健康的使命。

设计理念-规划愿景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充分了解场地特性的情况下进行景观设计,以打造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采石废弃地构建为具有历史记忆与文化教育意义的景观场所。以期通过环境、自然风貌、场地记忆为切入点进行的景观设计能够带动并滋生当地的新型产业链。

彩平2-效果图-生境营造-设计后剖面

重新梳理景观空间,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分别设计五大主题景点:重拾遗迹、田野漫步、绿境空间、野趣横生、杂谈时光。

设计后剖面-土壤修复-采石坑演变

以采石场的工业记忆、修复后焕发活力的乡村生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生境、通过乡土修复作用的植物所还原的自然野趣空间、过去太平河段嬉戏捕鱼的儿时记忆为主要空间主题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为推力发展与采石记忆相关及农产品等一系列的新产业,以期达到改造棕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健康的使命。

设计感悟

以生态健康为切入点通过景观设计为附近生活的居民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多样的生活方式,切合主题。从多尺度及多维度进行思考提出具可行性的解决思路与全面的解决场地问题的解决策略。图纸表达清晰、紧抓问题关键、分析手法准确、表达方式清楚、解决策略完整。

设计亮点

选题符合主题
场地分析全面
景观策略齐全
主要逻辑清晰
图纸表现清楚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