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矿”景——黄柏峪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Regaining the "Mining" Scenery——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Design of Huangbaiyu Mine Abandoned Land

主创设计:许依炜

设计成员:黄蕊 裴甜贝 叶坤龙

指导老师:张涛/副教授

作品编号:ILIA-S-2020833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6
热度:540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重拾“矿”景——黄柏峪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涛/副教授

主创姓名:许依炜

成员姓名:黄蕊 裴甜贝 叶坤龙

设计时间:2020-08-01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项目规模:960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02设计说明及平面

场地高程在920-1180m之间,相对高程约260m;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场地作业平台整体地势平缓,坡度小于15%;采矿形成边坡坡度集中在60%-75%;渣土倾倒边坡坡度基本大于75%。场地坡向主要为南向及西南向,整体光照条件良好。
场地土壤PH8.2,属弱碱性土壤,影响植物生长;养分含量总体较低,严重缺乏有机质,土壤肥力不足,速效养分含量低,影响植物生长及抗病虫害能力。提取秦岭山脉元素缩影,将秦岭山脉轮廓微缩到场地设计中与矿渣收集利用装置相结合,在进行矿渣利用的同时也展现景观效果以及警示意义。
对场地内现存渣堆进行渣土分离,分离的土壤进行土壤改良,用于场地建设。分离出来的废渣通过废渣回收装置回收利用,营造特色景观。

设计说明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恢复一块场地的自然原貌,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与自然相处的反思,犹如大火过境的场地造成了创伤,在周而复始的场地更替之中,人类减缓了自然的演变过程。因此我们创造和保留原有破坏场地留给土地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思考,感恩,愉悦和沉寂。犹如生命本身所带给我们的感悟,我们同样作为生命体能够体会土地带给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在创造更多人与自然互动的活动。同时,我们保持精神上的思考与重塑,和场地一起重获新生。

01前期分析及现状问题

项目地位于西安市鄠邑区黄柏峪沟内,距离西安市市区约40km,距离鄠邑区城区约14km,北距黄柏峪峪口约3.2km主采矿区周边渣石倾倒导致的破损边坡,总面积约979.22亩.位于秦岭腹地,是亟待修复的场地。降水:鄠邑区年均降水量627.6mm,区内降水南多北少;秦岭山地降水量800mm以上,沿山750-800mm;冬季降水最少,24.8mm,占全年4%;秋季降水最多,为217.3mm,占全年34.6%;尤其7、8、9月雨量集中,占全年40.2%。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南风;气温:13.5°,年极端最高温43°;极端最低温-19°;

03策略与效果展示

”土“盒子装置初始阶段,覆土较薄,只能种植草类植物,固定土壤。同时雨水收集的雨水汇流到附近的矿坑湿地中,湿地水域面积逐渐增加。
”土“盒子装置中间阶段,覆土层开始加厚,可以种植灌草之类的植物,山脉的微缩景观也初具雏形,同时通过雨水收集装置收集的雨水也在汇流,矿坑水域面积逐渐增加。矿坑周边开始有薄覆土层以及草本植物出现。
”土“盒子装置基本完成阶段,覆土已经较厚,自由演替出乔灌草植物结构,同时山脉微缩景观基本已经成型,矿坑水域面积也在扩大,随着覆土范围的扩大,山地微缩景观与矿坑相连,生态群落基本稳定

04效果展示及展望

保留场地原有矿坑湿地,并重新规划场地内雨水流向,将雨水引导到矿坑湿地中,减少场地内雨水冲刷与雨水流失。设置矿坑栈道,使游客更直观的感受到整个矿坑湿地的景色。同时利用场地内的废弃建筑材料与废弃矿渣,制造成大小不一的建筑方盒,有的可以用于游客观景,有的可以随意组合,提高游客参与感。取之于场地,用之于场地。让整个场地回归最本质的状态。

设计感悟

我们选择去修复充满伤疤的黄柏峪矿山废弃地,不仅是出于对自然环境修复的考虑, 更是出于对依赖采石矿为生的周边居民的考虑。根据不同边坡坡度对矿山进行边坡修复,对废弃矿渣和雨水进行处理,使材料来自场地又最大化的回归场地。我们保留场地内在采矿过程中留下的构筑物与废弃建筑等,为场地留存记忆,也做警示作用。

设计亮点

我们着眼于人们不宜关注到的矿山棕地,深入发现场地存在问题并发掘场地自身的亮点。根据矿山复杂边坡坡度分类归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坡度的矿山进行不同的处理;同时运用土盒子与雨水收集利用装置保存利用场地资源;最后保留场地主要构筑物与利用矿渣,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又使场地焕发新生。也使周边居民得以长续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