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乡情  耕食生活——未来城市“可食化”设计
Rural Life in the City——Edible Urban Design of the Future

主创设计:何喜

设计成员:樊晓玉 姚红霞 沈芳 闫镇杰

指导老师:王琼/副教授

作品编号:ILIA-S-2020819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6
热度:722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城中乡情  耕食生活——未来城市“可食化”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琼/副教授

主创姓名:何喜

成员姓名:樊晓玉 姚红霞 沈芳 闫镇杰

设计时间:2020-03-01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项目规模:中小型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平面图

由大背景引题,突出城市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点,确定设计基地,设计平面图,分析调研后得出此次设计的四大主要问题。

设计说明

首先本次竞赛的主题是-未来城市景观。针对全球性问题,粮食问题、农业、自然灾害等问题。我们本次设计的出发点是构建“可食化”城市景观。我们以西安城墙下为设计基地进行城市农业景观设计,可食城市可能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一种基于可持续生态观念下的且涵盖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一个有关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概念。 当前城市农业正在世界领域被深刻认识到是作为粮食补给和居民创收的重要来源。在城市进程中丢失了一些原有的自然景观,生活也越来越变得模块化,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淡漠,我们分析现状主要发现以下四点问题,首先是城乡生态发展不均衡,二是老一辈人的乡愁问题,三是城市应灾能力弱,四是城市空间弹性差。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回顾城市生态系统发现生态都是互相联系生态共存。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中,自然景观是一个生态和谐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而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入侵生态用地,不只是人类生活空间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甚于不同层级生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每个层级的生物都是生物圈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发现食物是连接各层生物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想通过可食化景观设计,联通起各类生物群落(我们主要分析了鸟类、虫类、爬行动物与微生物 )各类生物构成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各类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于人们来说“可食化”景观设计既可以缓解城市老人乡愁问题,又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教育科普做用,忙碌的成年人也可以享受慢节奏生活!通过播种、培育、生长、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构建一个可持续循环生产的农业景观设计,也缩短了部分城市食物的供给里程,在发生类似疫情等突发情况下,缓解部分食物短缺情况!构建一种,共生、共存、共享、共情的未来城市景观。

生物链分析

分析各层级生物及其所在环境的状态、时间线的对比,由此为基础提出我们该怎么做,缓解人群生活、其他层级生物圣后的逆生长状态。

具体设计

地段举例说行,提出策略,分析三大类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季相变化,并由此构思各类场景下的农业城市景观的愿景以及各类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效果图

模块化设计城市公共区域的景观小品装置,并构思此次设计主题城市农业景观下的四季变化效果图,提出跟进时代步伐,连接互联网,通过各层级生物的共同努力实现可循环发展的持续生产概念。

设计感悟

此次设计认识到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后,从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出发,我们用一个解决策略解决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自然界的生物链进行的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相对与各层级生物来说,可以缓解现状并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农业城市景观。互联网下的新型农业城市景观的构建还对于气候、粮食、生态等城市绿色健康发展都是可持续循环进行的,本次项目通过人工干预是可实施且可健康持续的。

设计亮点

我们想通过可食化景观设计,联通起各类生物群落,各类生物构成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各类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对于人们来说“可食化”景观设计既可以缓解城市老人乡愁问题,又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教育科普做用,忙碌的成年人也可以享受慢节奏生活!通过播种、培育、生长、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构建一个可持续循环生产的农业景观设计,也缩短了部分城市食物的供给里程,在发生类似疫情等突发情况下,缓解部分食物短缺情况!而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可能是可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他们确实生存或者恶化发展的,我们想构建各层级生物连都一种,共生、共存、共享、共情的未来城市景观。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