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愈新生——大学老校区宿舍环境健康生态可持续改造设计
Healthy living——The Environmental healthy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sign of the dormitory of the old campus

主创设计:刘淑伟

设计成员:黑静好 孙嘉鸿 万梓晴

指导老师:汪滋淞

作品编号:ILIA-S-2020789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9
热度:1028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栖愈新生——大学老校区宿舍环境健康生态可持续改造设计

院校名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指导老师:汪滋淞

主创姓名:刘淑伟

成员姓名:黑静好 孙嘉鸿 万梓晴

设计时间:2020-08-13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

项目规模:16300 ㎡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鸟瞰图及效果图

设计说明

近年来,众多的生态事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媒体与公众越来越重视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在本次方案中,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对同济大学的一所四层老宿舍楼—西北一楼进行健康景观生态可持续改造,改造范围包括建筑生态改造、景观可持续设计、场所健康活动设计。
在建筑改造上,我们对西北一楼建筑表面进行垂直绿化的设计和构建,同时底层架空、在坡屋顶安置太阳能板以及开同天窗,实现更优良的建筑内通风、散热、保温,增强用户居住舒适度、健康安全性与绿色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自然与人居更加互利可持续的愿景。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选择对建筑南侧的三片校园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在实地调研、用户采访及痛点分析后,我们针对三方面进行了升级—健康互动内容、生态景观美观度、海绵城市。在健康互动上为该楼学生提供户外健身、人际交流、闲置共享以及演艺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废旧自行车停车场增添发电和娱乐功能,唤醒空间活力。生态景观美观度上,通过采用多种植物安排,达到全季观赏效果。最后,我们为景观地下水系统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设计,全面构建健康生态可持续校园的构想。

前期分析及校园健康生态可持续景观设计策略

近年来,众多的生态事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媒体与公众越来越重视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在本次方案中,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对同济大学的一所四层老宿舍楼—西北一楼进行健康景观生态可持续改造,改造范围包括建筑生态改造、景观可持续设计、场所健康活动设计。

平面图及技术分析图,建筑效果图,建筑分析图,建筑改造图示

在建筑改造上,我们对西北一楼建筑表面进行垂直绿化的设计和构建,同时底层架空、在坡屋顶安置太阳能板以及开同天窗,实现更优良的建筑内通风、散热、保温,增强用户居住舒适度、健康安全性与绿色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自然与人居更加互利可持续的愿景。

景观设计平面、效果图,健康植物选型,海绵城市,生态效益,环境互动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选择对建筑南侧的三片校园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在实地调研、用户采访及痛点分析后,我们针对三方面进行了升级—健康互动内容、健康园林植物、海绵城市。
在健康互动上为该楼学生提供户外健身、人际交流、闲置共享以及演艺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废旧自行车停车场增添发电和娱乐功能,唤醒空间活力。健康园林植物上,通过采用多种植物安排,达到观赏并疗愈身心的作用效果。最后,我们为景观地下水系统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设计,全面构建健康生态可持续校园的构想。

设计感悟

当代的景观设计不仅要重视传统园林景观中对美学、生态、人与自然哲学关系的探索,还应通过深度观察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社交场景,结合科技、互联网及创新设计等新型手段,开拓园林景观设计的广度可能性,使园林景观的服务功能更多、更有趣、更可持续。在设计过程中,践行为人与自然、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而设计。

设计亮点

栖愈新生——大学老校区宿舍环境健康生态可持续改造设计方案不仅重视健康生态可持续的传统景观的探索,还通过深度观察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社交场景,结合科技、互联网及创新设计的方式,使校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增强。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自然与人的互利关系、辨证思考,践行为人与自然、健康生态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而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