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溪原风景
The original landscape of ShouXi park

作品编号:ILIA-S-2013167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设计

0
热度:231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綬溪原风景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设计

图片属性:设计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绶溪公园原规划总用地面积232.95公顷,其中的水体(即延寿溪)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公园。本案作为主要实例研究的一期景观建设项目(部分区域),位于莆田市荔涵大道东侧,延寿溪西侧,延寿桥北侧,用地面积约为57.2公顷,其中陆地面积45公顷,水域面积14公顷。公园一期河道长2.6公里,南北方向整体呈现一个拉长并且中部略有扭转的“s”形。
    公园(一期)内部多为自然驳岸,水面蜿蜒曲折,河水清澈且水质较好,水流较为平缓;景观自然淳朴——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清波之上。并且场地现状有保存良好的以荔枝林为代表的生态果林景观,河流下游有百年历史的延寿古桥以及当地典型民居,因此具有相当好自然的条件与独特的人文景观。

设计说明

由于受到生存条件的限制,人类自原始社会起就具有了依水而居的本能。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为了创造出更加适合于人类繁衍、居住的环境,配合人类天性中于水的自然亲近感,使相关水面使用方式的设计在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听惯了一成不变的设计“原则”和 “定位”,看惯了不符合场地特征甚至浪费场地资源的设计“布局”或 “成果”,往往令人扼腕叹息。因此本案设计针对探索自然生境时亲历的感受——来自本场独有的乡土记忆性文化特征,以保护或者继承性的方式传达出当地特色文化景观为设计宗旨,引用“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关“环境场”上的“图形和背景格局”的部分理论,并结合芦原义信提出有关具有“水面格式塔特质”的滨水景观研究成果,引入实例探讨“图形”与“背景”观念在滨水景观设计(河流)中的体现和应用。所有分析将是基于对原有场地现状进行充分合理地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将一向被冠以“背景”身份的水面空间,有意识地用做“图形”身份参与设计。并在适时情况下,将两者身份进行相互反转。

图片属性:区域一骊珠林地效果图
图片描述:其在林中的若隐若现直至水面,在原本空旷且乏味的外湾水域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轮廓性且契合本场自然生境的视域目标。

图片属性:区域一骊珠林地平面图及设计构思
图片描述:本场龙眼林面积较大(约6亩),位于本场地势最为低洼处。设计以去除果壳后圆润、晶莹的龙眼形质做为设计的意向性元素,创造出一种连接陆地与水面的特色景观灯——骊珠。“骊珠”名词来源于明代诗人宋钰对龙眼的夸赞——圆若骊珠 赤若金丸 肉似玻璃 核如黑漆。

图片属性:区域二杨桃树下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描述:本场特色景观果林——杨桃树虽树形较大且三五成群,但果实(因口味较酸涩而无人问津)落在了地面后,多数因遭到践踏而迅速腐烂,使得本场最具特色的遍地金黄色无法被人欣赏。为了重拾这片金色的尊严,设想若将部分果实投入水中而逐水飘零;即使部分落在树下却不会因为人行经过而轻易遭到破坏,最终逐渐归于土壤;即使少量果实落于触手可及之处时,也会将其视为生动的“户外课堂”而使人停留,供人观赏。

图片属性:区域三采荔人平面图及设计构思
图片描述:现状拥有林冠线较为完成的滨水荔枝林带,但因本场景观腹地较为狭长,因此滨水景观区域容易受到城市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影响。在难以形成较为独立的滨水景观空间的同时,其自然驳岸较为崎岖的现状特征也成为了此区域荔枝林带的存在背景。

图片属性:采荔人效果图
图片描述:设计以当地种植业文化景观背景下的生产性元素——“采荔梯”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一道竖向隔断且体量较为轻盈的“屏风”,将本场人行道交通经“穿梭广场”的连接引入本场。

图片属性:采荔梯与穿梭广场效果图
图片描述:采荔舟与采荔梯在此具有极佳的景观融入性,为天然具有格式塔特质的水面增加了具有“图形”性质的美好因素。这里也不仅将陆地做为“图形”考虑,而且把水面一侧同样做为“图形”考虑。为本案中取自自然生境中的参与性元素经提炼后融入内湾景观之中典型性设计。

图片属性:采荔梯效果图
图片描述:采荔舟与采荔梯在此具有极佳的景观融入性,为天然具有格式塔特质的水面增加了具有“图形”性质的美好因素。这里也不仅将陆地做为“图形”考虑,而且把水面一侧同样做为“图形”考虑。为本案中取自自然生境中的参与性元素经提炼后融入内湾景观之中典型性设计。

图片属性:采荔舟鸟瞰及效果图
图片描述:同时在水域面积较为宽阔的条件下,将陆地“延伸”至水面,创造出以水面为背景下具有图形性质的活动平台,而其中又包含了以水面做为轮廓的图形——“采荔舟”。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采荔舟节点的景观设计手法增加了开花性的水生植物景观元素,其意在以鲜艳的颜色反差突显出采荔枝时节船儿满载荔枝时荔乡欢庆的节日盛景。

图片属性:区域四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描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案中意指提供更为理想的垂钓区域),这也成为了本区域主要设计意向。设想在原本狭窄的水域空间向内陆进行拓宽,使水面与观赏者之间划分出新的始于目标——“渔者岛”,使其本身较为平淡的场地内产生了视觉上的联系,从而造成内湾般的景观效果。在划分出相对较为独立的水面区域的同时在“渔者岛”内部也形成了较理想的“空间封闭型”,身处其中不觉会拥有一种安心感。以原场地中水上垂钓者为设计灵感,延续其上游的设计元素——增加部分水生植物的自然生境特征。如此在突显该场地原本的功能性特征之外,也意将与自然的协调人工因素融入进入观景视野。

图片属性:区域五-朽木可雕平面 效果图
图片描述:“朽木”的设计概念来源于本场原有的腐木。之所以在次节点处引用看似于原场地无关的设计概念,意在以一种“祭奠型景观形式”暗示出城市绿地面积的不断缩减所造成的对自然生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生物的死亡。“蘑菇”的光芒寓意着人类意识到并着手改善环境的同时,要相信自然中万物生命力的顽强,从而怀抱希望地憧憬城市中的未来。

图片属性:区域六三只鸟(Ⅱ)平面图及设计构思
图片描述:设计以本场生境中较为常见的鸟类做为总体设计意向型元素,勇于触动本城中精神文化敏感的神经。将原三只鸟基本形态提纯后,以更加轻盈的体态与形质与本场生境相契合。并结合本区域另一中水上元素——“鸟站木”共同营造出这片中央水域的以颂扬美丽生境的独特滨水景观形式。

图片属性:三只鸟(Ⅱ)效果图
图片描述:雕塑材料设计为截面三角形高强钢管焊接,其中(三个面中)一侧打孔内置LED灯带,夜晚便勾勒出其虚实相间的优美轮廓。

图片属性:区域七鹭塔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描述:该区域景观意向在与其上游节点(三只鸟)共同突显出自然生境中鸟类的归属地的设计主题。其基本设计理念来自原场地独特性自然元素——倾覆的鸟巢。以形质单纯的木结构为基本设计单元,创造出“鸟巢”和“野草”两种基本设计形态,并在水面以不同角度进行重叠组合。所形成的景观即可满足步行交通中带来的不断变幻的视觉体验,其“野草”也提供了原场地中鸟类的空中驻足之处,从而形成人与鸟类共享的美好生境体验。

图片属性:鹭塔效果图
图片描述:场地现状除了拥有较为优质的荔枝林带做为天然背景林以外,宽阔的水域及较为优美的内湾景观均构成了本区域设计基调。同时鹭台所处景观腹地为本案中最狭窄处(腹地宽度16m),因而此区域受城市路侧交通影响最为明显。本案针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为——能修饰、不掩饰。既然此区域位于本案滨水区域中的最大内湾,与其在立面遮遮掩掩不如大方地突显其场地区域特征——其对下游及上游均具有良好的滨水视域方向。故在此处不仅将步行空间延伸至水面,而且抬高其观景视点。这样相对而立的鹭台不仅在彼此的立面遮挡下相互形成了变化的过滤式景观,而且暗示出针对下游及上游不同的观景视域通道。在抬高区域之间围合部分水面,同时使水面具有了图形性质,从而实现鹭台与水面图底关系的反转。

设计感悟

身为一名城市中的园林工作者,在面对城市中的公共绿地改造项目时,我们就成为了城市自然生境中的代言人。因而在面对每一个独特的城市区域环境时更加赋有责任和义务对其改造前进行充分的调查与思考,因为任何单纯的自然景观是远不能满足成为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提供休闲服务的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功能;在项目建设中对现场保持高度的理解并尊重,即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滨水景观及其它自然生境现状,发现并引用本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元素为基本设计形态,尤其针对部分即将消失或者已经鲜见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加以爱护和继承。在项目改造完成后施行严格的后期管理,将一些合理的人群实践和谐地纳入场地中,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的资源条件既不会遭到开发性的破坏,又能重整原本较为无序的环境。最终通过因地制宜的项目实施表达出对于自然生境的尊敬与保护以及对于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热爱与传播,帮助实践这一路原有的风景,最终加强本城中水边美的特殊感召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