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社区——军运村及周边区域景观改造
Future healthy community——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ilitary Transport Village and surrounding areas

主创设计:黄舒婷、李佳璐

设计成员:金卓音、凌君华

指导老师:章屹

作品编号:ILIA-S-2020757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5
热度:1146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未来健康社区——军运村及周边区域景观改造

院校名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指导老师:章屹

主创姓名:黄舒婷、李佳璐

成员姓名:金卓音、凌君华

设计时间:2020-06-30

项目地点: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军运村社区

项目规模:1.18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未来健康社区:前期分析与总平面图

1.该项目选址武汉市江夏区军运村社区,囊括军运村社区、北侧雷神山医院、西南侧黄家湖滨水带和东侧地铁站。场地周边用地性质复杂,具有多样化的潜在使用人群。
2.通过对场地区位条件、历史文脉、交通流线、业态、气候等前期分析,我们拟从场地本身出发,探讨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有效地主导城市、社区与建筑环境的重塑,提升场地的生态效能,激活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和活动。
3.为了打造更加生态宜居和具有生长能力的空间,介入韧性景观设计,以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未来社区健康生活需求。

设计说明

详细:
突发的新冠疫情将大众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健康”这一主题,景观对此应作出何种回应?该项目选址武汉市江夏区保利军运村社区,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囊括军运村社区、北侧雷神山医院、西南侧黄家湖滨水带和东侧地铁站。我们拟从场地本身出发,探讨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有效地主导城市、社区与建筑环境的重塑,提升场地的生态效能,激活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和活动,打造一个令人期待的、具有参与感的未来城市健康社区。
基于此出发点,我们提出相应的设计概念:景观与人的三重联动效应,即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三重联动,体现在通过景观组织实现空间的高效混合利用、通过纪念性景观延续场所精神和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环境共生社区群体三个方面。据此,我们对社区总体建设提出5个目标:1.环境友好型及快速应对突发难的韧性社区;2.各个年龄的人群都可以享受健康与安全生活的生态慢城社区;3.为了突出城市特质并降低农业成本,融入绿色农业景观的社区;4.改变以机动车交通为导向的传统道路设计方式,以地铁站为核心,整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中心;5.富含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和历史纪念意义的社区。
在未来健康社区中,景观是基质、是粘合剂、是催化剂,是引导人同自然、社会、历史这三个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载体。

简略:
该项目选址武汉市江夏区保利军运村社区,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囊括军运村社区、北侧雷神山医院、西南侧黄家湖滨水带和东侧地铁站。我们拟从场地本身出发,探讨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有效地主导城市、社区与建筑环境的重塑,提升场地的生态效能,激活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和活动,打造一个令人期待的、具有参与感的未来城市健康社区。
基于此出发点,我们提出相应的设计概念:景观与人的三重联动效应,即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三重联动,体现在通过景观组织实现空间的高效混合利用、通过纪念性景观延续场所精神和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环境共生社区群体三个方面。
在未来健康社区中,景观是基质、是粘合剂、是催化剂,是引导人同自然、社会、历史这三个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载体。

设计过程:问题分析与策略提出

军运村社区的开发和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新型的居住区一样,比起社区概念本身,它更多被视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是公益、绿色、生态包装下的钢筋混凝土荒漠。然而当它一部分被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无条件征用后,其土地价值开始明显下降,里面仅存有无人居住的公寓,中止建设的学校,和难以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此次的设计尝试将该挑战视作一种机遇,让我们得以暂时抛开资本的侵扰,来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生态所扮演的角色,重新理解社区作为邻里生活环境的作用,并思考如何通过再设计将这片场地上的人作为一个自然物种、一种社会成分、一名居住者的多重身份而衍生的多元需求进行融合。

基于此出发点,我们提出相应的设计概念:景观与人的三重联动效应,即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三重联动,体现在通过景观组织实现空间的高效混合利用、通过纪念性景观延续场所精神和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环境共生社区群体三个方面。

据此,我们对社区总体建设提出5个目标:
1、环境友好型及快速应对突发灾难的韧性社区;
2、各个年龄的人群都可以享受健康与安全生活的生态慢城社区;
3、为了突出当地特质并降低农业成本,融入绿色农业景观的社区;
4、改变以机动车交通为导向的传统道路设计方式,以地铁站为核心,整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中心;
5、富含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和历史纪念意义的社区。
在这里,景观是基质、是粘合剂、是催化剂,是引导人同自然、社会、历史这三个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载体。

设计展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联动效应

一、人与社会的联动效应:1、混合社区:住宅建筑组团之间设置口袋公园,将开放的建筑底层与社区绿地相连接,成为提高单元空间绿化水平的社区活动载体。在口袋公园和社区街道内布置各类传感器,监测社区安全,评估居民健康状态和社区绿地运营效率,及时掌握居民使用信息和场地设施信息,以更好地完善公共空间的功能,对场地进行维护和管理;2、立体交通综合体:以军运村地铁站为核心,将地上地下空间进行集约开发,联动多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行、公交、地铁等),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地铁站整合多种功能,包括通、商业、社会服务、社交、娱乐等,地上空间打造行人优先的慢行步道和绿地广场,实现景观的生态价值。

二、人与历史的联动效应:1、集场所记忆、纪念、康复、参与、休闲为一体的种植空间雷神山医院地块,曾为农田区域,后被开发。在2019年作为武汉军运会用地,建有临时建筑并在军运会结束后被拆除;在2020新冠疫情爆发后被征用为建造雷神山医院。设计将拆除雷神山医院建筑,保留具有场地特色的钢架结构,设计形成纪念景观;置入农田景观,唤起人们对这块场地的记忆;并置入疗愈景观和医院,关注在疫情中受到创伤的居民,通过景观方式来抚慰心灵;2、分期开发策略:种植主要采用分期开发的方式,为未来建设提供可能性。前期以种植育苗林和种植农业为主,后期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道路更新和土地开发。

设计展示:问题解决与展望

海绵城市设计贯穿场地,最大程度地增加场地渗水,收集屋顶、路面雨水,并进行回收再利用;滨水区对栖息地的修复提出了展望,通过使用植物种植复原驳岸的生态原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保护和修复生物栖息地,为鸟类等各类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设计感悟

该设计作品整体思路清晰完整,概念完整,建立在前期调研和反思基础上,结合了可预见的新技术和趋势,以批判性的空间语言将思考展现在图面上,深入思考了景观在未来健康社区的定位,提出景观作为基质、粘合剂和催化剂的概念,用景观来引导未来社区建设,注重生态效应和人的参与性,尊重场地的历史,体现场所精神。

设计亮点

设计从场地本身出发,探讨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有效地主导城市、社区与建筑环境的重塑,提升场地的生态效能,激活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和活动,打造一个令人期待的、具有参与感的未来城市健康社区。基于此出发点,我们提出相应的设计概念:景观与人的三重联动效应,即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三重联动,体现在通过景观组织实现空间的高效混合利用、通过纪念性景观延续场所精神和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环境共生社区群体三个方面。

(1)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环境共生社区群体:军运村附近区域的自然环境多样且复杂,并结合疫情的发生的背景,设计以生态韧性社区的建设为出发点与基础。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强调完善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健康共生关系,为各种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应对赢得必要的缓冲与修复的时间与空间。

(2)通过景观组织实现空间的高效混合利用:场地周边用地性质复杂,包括了住宅、商业、教育、医疗、产业园区、大学城等,场地具有多样化的潜在使用人群,设计需要进一步更为灵活地满足多类人群的使用需求,实现空间扩容。通过实现空间混用方式的创新,而非特定的单一类型的景观创新,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

(3)通过纪念性景观延续场所精神:从60年代的围湖造田到80年代的退耕还湖,再到如今的滨水生态建设,社群附近的滨水空间与农业扩展奠定了附近的景观特质。尊重场所本身的特质并兼顾历史,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也让场地赋予了不同于其他场地的时空属性与特殊的纪念价值。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